为什么是东莞?解码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东莞路径”
近日,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在东莞市举办2025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交流培训班。培训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作政策解读,有关单位专家进行理论辅导,参训学员分组赴东莞有关企业、街道社区等现场观摩学习。
这一国家级培训活动的落地,使得东莞的经验与模式被置于全国视野检验。这不仅是对东莞儿童友好建设成效的权威认可,也让东莞经验从区域实践升级为全国示范样本,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精神内核与发展动能。
那么,为什么是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缘何成为国家级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培训班的举办地?答案,藏在其贯穿“友好生态”全链条的系统性建设之中。
01
理念先行、制度扎根
东莞将儿童友好上升为城市战略
要回答“为什么是东莞”,首先看城市的战略高度和顶层思维。
在规划阶段,东莞便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东莞“十四五”规划纲要、党代会及政府工作报告,将其纳入“城市体检”的工作内容。
在此基础上,东莞制定出台“2610N”系列政策(“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2个文件、6大“友好”、10大“行动”、N个“指引”),行动体系目标清晰、路径明确。建设以来,公开发布20多项儿童友好空间、医院、公园、商圈、学校等政策指引,精准关联儿童生活状况和城市资源分配。

组织保障层面,东莞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25个市直部门、34个镇街(园区)协同联动,组建包含社会工作、教育科普等八大领域、百名专家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专家库,构建起“党政主导、部门协同、专家赋能、社会参与”的政策推进格局。领导小组定期调度、指导工作,市人大、政协围绕儿童友好开展专题调研,为政策落地提供组织保障。
极具开创意义的是,2025年2月正式施行的《东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标志着东莞儿童友好建设迈入法治化新阶段。作为全国率先出台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领域政府规章,这部包含五章三十六条的法规,融入了诸多探索性、建构性、前瞻性的制度设计,如首创引入“全域儿童”概念、关注儿童产业发展、强调儿童科创服务供给等,进一步压实部门协同、各方参与机制,推动建设工作从短期“行政驱动”转向长效“法治引领”。
理念的持续深化与制度的全面扎根,是“为什么是东莞”的第一重答案。
02
以“儿童影响评价”为硬约束
把儿童声音真正嵌入城市决策
在儿童友好建设中,东莞另一大实施特色是将“儿童影响评价”嵌入城市决策全过程。
作为全国率先在重大规划、政策、项目决策中引入儿童影响评价的城市之一,东莞坚持“谁牵头、谁负责“原则,分类分级将评价环节嵌入审批流程。

“儿童声音”正影响城市空间布局。东莞率先在市自然资源规划委员会中新增儿童权益代表委员,2024年参与19个地块规划论证会,从源头上推进城市空间适儿化改造。
儿童参与不再是“象征性存在”。东莞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出台社区、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各年龄阶段儿童讨论会指引,让儿童参与贯穿决策前后。目前,全市培育各级儿童讨论组织530个,征集儿童友好建议1613个,被采纳859个,已落地完成657个,惠及儿童450623人。其中,学生卢建荣提出的关于在门店设立“儿童求助点”的建议迅速落地,逾百家友好门店遍布商圈,正是东莞“真倾听、真采纳”儿童意见的生动缩影。

更进一步,东莞把评价中呈现的需求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依托儿童玩具、儿童家具、婴童用品等产业优势,东莞出台《儿童友好玩具和婴童用品生产企业建设指南(试行)》《东莞市儿童友好企业建设指标要素对照表》,成立儿童友好玩具和婴童用品企业联盟,推动行业团体标准建设,在《玩具产业品牌培育指南》增加儿童友好色彩。在服务业领域,东莞在全省率先开展儿童友好餐厅建设,从环境装修、餐食搭配到互动体验制定模板,通过认证激励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对标提升,推动儿童友好环境从“有”向“优”升级。
让儿童声音影响城市、让儿童需求推动产业,是“为什么是东莞”的第二重答案。
03
“监测体系”驱动
让儿童友好可感知、可验证、可持续
东莞的领跑,还在于其对“做得是否有效”的持续追问。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东莞制定实施《东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监测评估指南(试行)》,细分26项评估指标,70项评估内容,并将监测评估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2024年,东莞顺利完成首年监测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标志着“规划—实施—立法—评估”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模式正式成型。


评估结果被转化为持续优化的动力。东莞将评估结果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依托松山湖国家高新区发布全国首个《儿童友好科创园区创建指引》,聚焦“156”体系,建设学校、街区到乐园的全链条设施,并成立儿童友好科创联盟,常态化开展30个公益品牌项目,让科技创新基因融入儿童成长过程。
在基层服务上,东莞首倡儿童友好社区(村)2.0模式,率先发布社区托育点建设指引,将儿童友好街区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通过“玉兰童心园”“向日葵小屋”等特色项目,建设儿童友好服务驿站,让友好理念在基层扎根。目前全市已建成20个儿童友好医院,友好理念在基层扎根。

监测评估的最终价值在社会感知。通过系统建设,东莞市儿童友好“十件实事”连续两年全面完成,455个口袋公园、111个“园中园”儿童公园、55家绘本馆及700多间母婴室构成的友好空间版图蔚然成型。同时,通过发布《2024年度东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监测评估报告》(公众版),将专业评估转化为社会共识,激励各主体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形成儿童友好全社会共建的生动局面。

接下来,东莞将继续加大《东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贯彻实施,启动《东莞市儿童友好之城实施意见》《东莞市儿童友好之城总体规划(2025—2035)》编制工作,推动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地方标准建设,开展“一镇街(园区)一品牌”儿童友好“样板”建设工作,塑强“童在东莞,六好护航”的儿童友好品牌之城。
赞
36
wythe_
3小时前
为东莞点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寂寞含情
3小时前
东莞,儿童的天堂,未来的希望之地!🏡❤️
guobin89
3小时前
看到东莞这么重视儿童,感觉未来充满希望!🌈
不要多管闲事
3小时前
这东莞路径,简直是儿童友好的典范啊!👏
liuwei888
3小时前
东莞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沧海一叶舟1
3小时前
哇塞,东莞这操作真是666,孩子们有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