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从“制造名城”到“网红之地”,东莞开辟新赛道

来源:东莞发布
确定取消订阅
  • 取消
  • 确定
黄佩玲 小编
2025-11-25 15:33:48
订阅

刚刚过去的全运会,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聚焦了全国的目光。

与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相互映衬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繁华,成为全运会最好的背景板。

把镜头拉远,会发现本届全运会举办地的宽广程度,不局限在大湾区的范畴,有广州、深圳、东莞、香港、澳门等“黄金内湾”核心城市,也有汕头、湛江、韶关等粤东西北城市。

共同“撑起”全运会的19座城市,组成了更完整的岭南版图,也体现了南粤大地的AB面。

01

战略布局

广东用乡村织一张“大网”

山与海,构成了广东的AB面。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中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广东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和世界工厂。

在这一过程中,广州、深圳、东莞纷纷崛起,成为广东向海图强的最佳注脚。在“山”的一面,粤东西北广大山区暂时落后。

东莞滨海湾大桥与深中通道“同框”(摄影:RexChu/影像莞)

对于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领导高度关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曾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

面对短板,广东勇敢地破题。

2022年,广东提出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瞄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023年7月,广东与高校、互联网企业等多方协作,先后在惠州、潮州、梅州等地开展“网络强村”试点工作,以电商培训、直播技能、AIGC内容创作、短视频拍摄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

“网络强村”是广东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也与“百千万工程”互为表里。

“百千万工程”的关键是激发农村的发展潜力,“网络强村”通过数字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在农村培育出更多发展的增长极,进而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数字方案。

广东本身就是一个互联网大省,如果能构建智慧农业互联网,加快数字乡村的基层探索,网聚富镇强村的力量,就能为“百千万工程”插上数字翅膀,弥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劣势,可谓“以长补短”。

站在全球竞争的角度,广东拥有全国最完整的数字产业生态,如果能将技术的应用场景从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拓展至农业,将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流量变农资,可以使广东能同时在数字农业、数字治理、数字内容等多条赛道上实现领跑,把乡村场景变成数字前景。

站在文明互鉴的高度,通过网络呈现,更多乡村振兴的带头人、新农人、乡土网红,得以被世界看见,广东的这些IP、乡村、乡土生活都会成为国际传播的新载体,把乡土广东讲成中国故事。

大学生在东莞开展助农直播(图源:塘厦党建)

在广东“网络强村”的蓝图上,东莞地位特殊。东莞共有34个镇街(园区),截至2023年常住人口1057.08万人,这种超大规模的“乡镇体制”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更重要的是,东莞的“村”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单元,而是发达的镇街经济,深度嵌入城市化进程的复杂综合体。许多村镇不仅要承担农业生产功能,更是“世界工厂”产业链上的重要空间承载,城中村、工业区、农田交织并存,治理难度大。

农田镶嵌在东莞城乡里(摄影:黄志鸿/影像莞)

这种独特的市情,决定了东莞“网络强村”不能简单抄“农产品上网”或“农村电商”的作业,而需要进行一场涵盖产业数字化、治理现代化、服务均等化、文化活化等多维度的变革。

东莞的探索,是广东“百千万工程”在这片特殊土壤上的精准落地,也是城市立足自身禀赋,以互联网应用基础和制造业底蕴之“长”,弥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之“短”。在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等时代使命下,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02

产业跃升

于农于工,网络为东莞“造血”

世界工厂,是东莞最鲜明的标签,但这并不意味着东莞只有制造业。今年荔枝季的丰收,不经意让东莞露出了它的农业底牌——近年广东重点推广的10大荔枝新品种,其中4种(冰荔、观音绿、岭丰糯、唐夏红)都是由东莞选育。

相比其它地方的农村,东莞农村更靠近市场,也更靠近开放前沿,加之本身又是电子产业重镇,使得东莞哪怕是根植于泥土的农业,也自带很多“创新”因子。

在荔枝林中远眺东莞市区(摄影:叶瑞和/影像莞)

位于厚街镇大迳社区的大隐庄园,生动展示了网络如何赋能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庄园采用“前店后农”的运营模式,巧妙地将50亩荔枝林转化为集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团建研学、产品直销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

大隐庄园的成功关键,在于构建了线上引流与线下体验的闭环:自建专业直播团队,在抖音、快手、小红书、淘宝等多平台进行矩阵式布局,不仅通过创意内容将自家荔枝在成熟前就已预定一空,更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义务为周边果农推广,合力打造“大迳荔枝”区域公用品牌。

今年夏天,大隐庄园的荔枝直播“大热”(图源:厚街发布)

大隐庄园负责人林婷直言,大隐庄园的荔枝靠线下客户就能消化,但大迳果农还有那么多的优质荔枝,肯定要靠线上团队的支持。既然自己团队是现成的,就让大家做一些更有意义的、更能服务大迳的事情。

更进一步,大隐庄园还推出果树认养计划,并开发荔枝醋、荔枝干、荔枝月饼等系列衍生产品,试图将短暂的荔枝季热度,转化为常年可运营的产业链条,这正是网络对农业从“生产”到“产销”再到“产业生态”的深度重构。

与农业对应的是工业,“网络强村”在“世界工厂”东莞的落地,必然包含对庞大工业体系的赋能。

比如化工产业,既关乎国家的产业链安全,也是众多工业门类的基础性产业,还是对安全要求非常高的产业,需要不断筑牢安全的底线。以往的思路是投入更多的人力去防,但东莞选择换个思路。

作为年货物吞吐量超3000万吨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沙田镇立沙岛精细化工园区通过打造“智慧立沙岛”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安全管理从依赖“人防”到“人防+技防”并重,再到以“技防”优化“人防”的质的飞跃。

立沙岛“智慧园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图源:中铁建发展集团)

园区构建了坚实的“海陆空”立体化安防体系:水域建设了沿海岸线共享视频监控指挥系统,配备消防船、溢油化救船应对水面突发事件;陆域投入超2亿元完善“一围网三闸口”的封闭管理体系,严格落实人员人脸识别、车辆预约审核准入;空域配置无人机干扰系统,防范低空风险。更为核心的是,园区成立了综合事务中心,统筹应急、消防、环保、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力量,建立了特殊作业100%备案管理和现场检查机制,并引入法律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立沙岛精细化工园区鸟瞰图(图源:中铁建发展集团)

这套体系成功助力园区在2025年初晋升为省级较低安全风险等级化工园区,为东莞乃至全省大量工业型村镇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治理模板。

无论农业还是工业,东莞网络强村的逻辑都是一以贯之:将传统资源在数字化的逻辑下进行重新配置,进而让乡村产业从“输血”走向“造血”,为城乡融合注入可持续动能。

03

治理焕新

为人治城,“云大脑”在村里上班

数据流与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同频共振,不仅为农村的产业赋能,还能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动其向精准化、高效化、智慧化方向演进。

在数字化的加持下,大岭山镇倾力打造的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仿佛一个“大脑”。这个“城市智脑”与市政务数据大脑对接,汇聚了超6亿条数据,整合了全镇1095路视频监控、357路学校食堂监控、125个执法记录仪和7架无人机等前端感知设备,形成了“空天地”一体化的感知网络。

“城市智脑”不是未来场景,而是经历过充分的“实战”。在疫情防控等应急场景下,通过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一张图”,指挥中心能迅速锁定风险区域、智能统计封控区内建筑物与人员数量、精准匹配最近的物资存放点,并在线指挥调度多个部门协同作战,使物资转运、封控围蔽等工作的效率呈数量级提升。

大岭山镇城市智脑(图源:大岭山发布)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不只是东莞的技术工具,也能倒逼治理思路的升级。大岭山将辖区科学划分为125个网格,搭建起“1+6+23”三级指挥调度架构,即1个镇级指挥调度中心(镇智慧城市运营中心)+6个片区指挥调度分中心+23个村级指挥调度工作站,积极探索“多员合一、一员多用”的大综管模式。

这意味着,一个网格员就能巡查处理过去需要多个部门协调的事务,问题发现、上报、处置、反馈的闭环效率显著提升。从安全生产日常巡查到人居环境“脏乱差”整治,这套体系将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最细微的单元,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联动处理”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也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大岭山镇城市运营中心(图源:智网大岭山)

技术治理的应用还在不断拓展,正从民生治理拓展到更多治理场景。比如东莞林业局在大岭山森林公园开展的无人机森林防火试点项目,就是数字赋能生态治理的实践。

大岭山无人机森林防火(图源:大岭山发布)

该项目投入2台无人机机巢及相关配套,实现了无人值守的自动化、智能化巡查监测,有效覆盖人车难至的盲区。无人机搭载的变焦、广角及热成像镜头,结合AI智能识别技术,能在清明节、国庆节等重点时段,智能捕捉森林温度异常区域,及时发现潜在火点,为科学决策、快速扑救赢得宝贵时间。

无人机操作界面(图源:东莞林业)

无论对城市,还是农村,更好地服务于人都是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一网统管”打破信息孤岛,激活基层治理细胞,并拓展更多治理场景,这些既是东莞的努力,也是一座城市的初心。

04

文化活化

因为“网络乡愁”,走进真实乡村

尽管技术手段已经如此先进,但网络强村并不是一个并列词组。网络是手段,强村才是目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置于突出位置。

乡村、农村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因为人的存在,曾经炊烟袅袅、阡陌纵横。因为人的出走,出现了暂时的留守与空巢。网络强村的目标并非将农村打造成赛博朋克,而是回归人间烟火。

一言蔽之,要让农村重新“活起来”,有人气才能有活力。

樟木头镇官仓社区的蜕变印证了这一点。这个300多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通过引入“中国作家第一村”概念,吸引97名作家入驻。网络放大了这一IP的效应,使官仓从一个地理名词,转变为充满魅力的文化地标,带动老屋出租率大幅提升、租金上涨,社区集体经营收入显著增长,成功入选广东“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如今在官仓社区,古老的蔡氏宗祠、蜿蜒的青石板路、修旧如旧的民居,与“中国作家第一村”展馆、泊·文学书店、墨隐书房等新型文化空间交织,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场域。驻村音乐家开设吉他教室,书法协会老先生为打工者书写家书,文学活动与客家麒麟舞表演相得益彰。

自媒体达人走进樟木头官仓村

道滘也借助网络实现了破圈传播。水乡传统文化是道滘的IP,当地独具特色的水上婚礼、端午龙舟、道滘粽等民俗活动和美食,通过短视频、直播、话题策划等形式,在社交平台获得大量关注,吸引了珠三角乃至更远地区的游客前来体验。

通过“广东城际出站直达”等网络策划,利用城际铁路开通的契机,成功将游客引流至道滘,水乡游船一票难求,特色餐馆座无虚席。网络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人群连接的桥梁,不仅促进了文旅消费,更增强了本地居民的文化自信与传承活力。

道滘水乡风景(图源:魅力道滘)

当网络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连接的桥梁,意义远不止于促进文旅消费。更深层次上,它让乡愁可触可感,根脉得以延续,从而增强了本地居民的文化自信与传承活力。网络技术最终服务于人的回归与情感的凝聚,让乡村在数字时代重新成为充满生机与温度的家园。

“网络强村”,是广东以数字技术弥合城乡鸿沟,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的实践。

在广东全省各地市的探索与实践中,东莞独特的市情,决定了东莞贡献的是一种更普遍、更多元、更立体的解题思路。它证明了“网络强村”不仅适用于传统农村,更能为全国众多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地区提供借鉴。

无论是产业赋能、治理升级还是乡村活化,都可以因地制宜将数字技术穿透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系统性地重构“人、地、产”关系。

东莞在不同维度的探索,探索彰显了“网络强村”的本质:网络是手段,强是目的,而人是核心。

通过网络激活乡村产业的内生动力,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焕发乡土文化的活力。这套以数字化驱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不仅为广东的“百千万工程”贡献了关键一环,也为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城乡融合与携手发展,提供了一个来自东莞的、扎实而富有启发的答卷。

12

推荐
评论
  • carmen_棋

    0
    举报

    1小时前

    东莞探索新赛道,真让人眼前一亮🤩

  • 四海游龙@

    0
    举报

    1小时前

    东莞这转变厉害啦,未来可期👍

  • 水果dgyg

    0
    举报

    1小时前

    东莞加油呀,不断创新发展超棒😎

加载更多
3
取消 写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