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筑基,文化出海——东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型人文经济新标杆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演变,产业竞争与文明话语权争夺日益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场域,城市竞争正加速从“产品输出”迈向“价值传播”。东莞立足全球领先的产业链与制造体系,以文化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全过程,在消费电子、潮玩、家具、食品等领域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与IP,有效拓展了“东莞制造”的国际认知度与美誉度,为构建开放型人文经济新生态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这一探索,本质上也是“在地国际化”的新实践——以“制造业硬实力”为根基,以文化创新为引擎,实现了从产能输出到价值输出的跨越,催生出人文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彰显了中国城市在全球文明对话中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塑造”的自信与能力,也凸显了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人文经济的潮流中走在最前沿,打造新标杆!

一、从“产品输出”到“文化赋能”的战略升级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中,制造业始终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而文化则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与创新的核心动能。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深刻回应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所谓人文经济,是以人为本、以文塑魂、以产兴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文化价值嵌入与精神追求提升。两年多以来,东莞正以其独特的实践回应这一时代命题。东莞深厚的历史文脉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发展人文经济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在此基础上,东莞积极推动“制造美学”创新实践,将岭南传统工艺、审美意蕴与现代工业设计深度融合,不仅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的文化表达力与品牌叙事能力,更构建起以产业资本撬动文化资本、以制造优势反哺国际传播的国际传播新范式。
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正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人文与科技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城市、人文协调发展,探索并初步验证了“制造为基、文化为魂”的人文经济发展路径,用文化赋能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示范高地,其实践深刻呼应了国家“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为破解“制造业大而不强、文化资源转化不足”的双重课题提供了创新路径。在高水平对外开放层面,东莞以“制造文明”为桥梁,构建起超越传统商品贸易的文明交流机制:科技赋能非遗活化,使千角灯文创产品畅销海外;传统建筑风格融合家居美学,使“镬耳椅”获得国际设计大奖;原创国潮IP,在东南亚掀起“国风熊猫”热潮,成为文化价值输出的典型案例。2025年10月10日,深植于东方美学深厚土壤,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100余件东莞潮玩产品化身文旅交流使者,亮相在日本秋叶原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介会暨“粤动新次元”动漫潮玩展,摩动核的拼装哪吒、巴风特小羊、玩乐童话的食梦貘......异彩纷呈,吸引了来自中日两国的动漫届知名人士及超万名世界各地的观众,反响热烈。东莞潮玩品牌出海亮相,既展示了产业实力,也生动诠释了文化自信。从数字非遗的全球共享,到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从“产城人文”的协同共进,到“湾区范式”的开放共赢,东莞正以“制造美学”为笔,绘就人文经济的壮美画卷,既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特质,更在西方中心主义叙事之外,探索出发展中国家以产业文明为载体的平等对话模式,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文经济的崭新样板。
立足于东莞实践,我们系统梳理其以制造业为根基、以文化赋能为核心、以开放生态为纽带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路径,提出可以从理论构建、平台升级、活动引领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东莞由“产品出海”迈向“价值出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文经济创新标杆和国际传播典范城市。

二、三位一体的东莞人文经济发展路径
东莞之所以能在文化赋能制造业发展以及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领域率先破局,关键在于构建了“以产载文、以文促产、以产塑人”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了商脉与文脉的深度融合、产业与城市的共生共荣。
(一)以产载文:让生产线成为文化传播的“高速公路”
东莞制造业的雄厚实力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5万亿元,“小升规”企业数量连续5年保持全省第一,1.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位居全国前列,制造业体系涵盖34个工业大类、涉及6万多种产品。特别是,东莞已形成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5千亿级的装备制造集群,以及四个千亿级、九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东莞制造业的硬实力为文化出海提供了三大支撑:
一是全产业链协同优势。以东莞智能终端产业生态圈为例,以松山湖高新区为核心,周边10公里范围内,即可高效完成“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全链条协作。数百家上下游企业集聚,从芯片模组、精密结构件、功能部件到整机组装,均可在24小时内响应需求、快速联动。
二是智能制造升级优势。东莞企业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与核心装备自主研发。如拓斯达科技公司开发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手机、新能源等领域,帮助客户提升生产效率30%以上。鼎泰高科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微型钻针和四站磨削机床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关键制程设备的国产替代,其制造成本也仅为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有力支撑了精密制造的自主可控。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智能设备制造商和创新者,它依托东莞产业链协同与智能研发体系,整合全球实验室资源,孵化超4000项结构及材料专利;始终践行“科技与艺术共振”的制造理念,从2008年A103“笑脸手机”到2024年Reno13“蝶蝶紫”的蝶影光刻光影变幻,再到Find N5以8.93mm极致轻薄重构折叠形态,均将功能与视觉艺术融合,尤其是Find N5铰链采用3D打印钛合金翼板(薄至0.15mm),通过28道精密工序实现强度提升120%,并以“理想圆”理念优化折痕控制,成为2024年安卓大折叠销量冠军。
三是标准体系输出优势。在潮玩领域,东莞已形成涵盖超4000家生产企业、近1500家配套企业的潮玩产业格局,成为全国最大的玩具出口基地,全球每4个动漫衍生品中就有1个东莞印记,中国85%的潮玩产品产自东莞。东莞已发布潮玩团体标准10项,使行业告别“野蛮生长”,全面对标国际消费品安全标准。标准的完善让东莞潮玩在国际市场获得信任,拼酷“十里红妆”系列在日本年售超20万套,被译成7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年销售额过亿元。
这一完整的制造业生态体系,使得文化IP能够迅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高品质转化。以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为例,其毛绒玩具的生产任务便由东莞的多家玩具制造企业承担。面对短时间内爆发的巨大需求,东莞凭借成熟的供应链网络和柔性生产能力,实现了日产数万只的极限产能,确保了这一国家形象符号的全球供应。目前,第十五届全运会的吉祥物也是东莞担纲生产。

(二)以文促产:让文化符号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如果说制造实力是基础,那么文化赋能则是灵魂。东莞深挖岭南文化底蕴,将非遗技艺、传统美学与现代消费趋势融合,打造出一批具有情感共鸣力的原创IP,实现了从“代工贴牌”到“品牌出海”的跨越。
目前,东莞已培育“中国潮玩之都·东莞”“家具潮·东莞造”“时尚潮·东莞造”“美味生活·东莞造”等一系列产业IP品牌。城仕文化推出的“Laura”IP灵感源自东莞篮球文化,其巨型雕塑成为城市地标,相关潮玩在东南亚热销;乐之宝“WAZZUP变色龙”打破潮玩性别定势,在北美市场收获大量男性用户,2020年海外收入占比达40%。这些IP不仅是商品,更是生活方式的象征,承载着年轻一代对个性、态度与审美的追求。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东莞善于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消费品。vivo以“技术革新”与“人文叙事”双轮驱动,重新定义“制造美学”。其产品不仅是科技载体,更是文化表达的媒介。从“颜如玉”的温润质感、“山海青”的自然意境,到“凤羽金”的祥瑞寓意,每一代配色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意涵。2020年,vivo APEX概念机凭借前瞻性设计斩获东莞杯工业设计大赛金奖、红点奖等国际殊荣,彰显了东莞原创设计的全球影响力。
与此同时,东莞注重输出一种“莞式生活美学”。城市宣传片《什么是真正的东莞》全网曝光量破2亿;“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举办音乐会790余场,吸引线上线下超6000万人次参与;慕思将园林“移步换景”理念融入智能床垫设计,打造“睡眠博物馆”推广中式养生哲学。这些举措共同塑造了一个既现代又人文、既高效又有温度的城市形象,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东莞的价值认同。
(三)以产塑人:让产业生态成为人才培育与人文提升的“孵化器”
“以产塑人”的本质,是通过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吸引人才、滋养文化、提升素养,最终构建起支撑人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力量。东莞的产业发展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人才,也在潜移默化地培育和熏陶身在其中的人们,为人文经济的深化发展筑牢了最根本的主体根基。
一是展会聚人,打造文化交流的“公共课堂”。中国国际动漫博览会、国际名家具展等高端展会,已超越传统贸易功能,成为融合设计、艺术、科技与生活方式的文化盛会。第十五届漫博会吸引40余国600余家机构参与,设立IP授权、AI创新等前沿板块,为本地设计师、企业管理者和青年群体提供了零距离接触国际潮流、学习先进理念的“实景课堂”。这些展会营造的浓厚文化氛围,显著提升了市民的审美水平与创新意识,使城市整体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二是教育引人,构筑智力汇聚的“创新高地”。产业的集聚效应正加速推动高端教育资源的落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已正式招生开学,成为大湾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新支点;“莞港Tech100+赋能计划”启动实施,推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与成果转化;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加速向香港高校开放共享,推动研发力量深度融合。这不仅吸引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莞发展,更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出一批既懂技术、又通人文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城市长远发展注入“智力活水”。
三是数字育人,培育面向未来的“数字公民”。以“拼酷”为代表的潮玩品牌,在抖音实现月均千万级店播销售的同时,更在TikTok构建起覆盖多国的玩家社群。用户自发分享拼装过程、解读产品中的中国元素,形成跨文化的“声浪效应”。这种基于兴趣与共创的数字实践,正在培育一代具备文化自信、善于表达、乐于对话的年轻“全球公民”,他们既是文化的消费者,更是主动的传播者。

三、未来展望:以制造美学打开人文东莞
东莞的探索启示我们:文化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于坚实的产业土壤并通过产品、服务、空间和体验具象化传递的价值共识。面向“十五五”时期,东莞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将人文经济从产业策略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走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型人文经济发展新范式”。
(一)创新理论,夯实人文经济发展根基
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引领,结合东莞实践,深化人文经济学研究,为东莞发展开放型人文经济提供理论支撑。可以设立“东莞人文经济研究中心”,聚焦“制造美学评价体系”“非遗工业化路径”“产业与文化传播协同机制”等核心议题开展系统研究。定期发布《东莞人文经济发展白皮书》,编辑出版《文化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学术专著,并可以联合文化和旅游部权威期刊《中外文化交流》开设专栏,提升东莞在这一领域的理论话语权。同时,推动研究成果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参照南沙“部省市区联动”经验,将人文经济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引导各镇街、园区重视文化赋能作用。设立“东莞人文经济研究论坛”,鼓励青年学者与企业联合创新创意,打通“政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
(二)打造国际平台,推动“东莞制造美学”全球辐射
应以潮玩为文化先锋,以高端制造为战略主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常态化的国际展示与交流平台,推动“东莞制造美学”实现系统性出海。联合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在新加坡、东京、巴黎等全球重点城市设立“东莞制造·东方美学”常年展厅,分设“智造之光”(vivo、OPPO等智能终端)、“生活之美”(非遗文创、家居食品)、“硬核之基”(精密制造、新能源)等板块,每年轮换展出300件以上代表性产品,配套举办文化周、技术沙龙与体验工坊。同步升级中国国际动漫博览会为“大湾区国际创新设计与制造博览会”,增设制造美学、RCEP产业合作等专区,并建设集跨境通关、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叙事赋能于一体的“东莞制造出海综合服务平台”,系统支撑电子信息、智能终端、家具、食品等多元产业实现从“产品出海”到“价值出海”的跨越。
(三)培育旗舰活动,构建文旅体融合新生态
争取国家级文旅体类项目落地东莞。建议联合文化和旅游部策划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制造文化节”,设置产业展览、学术论坛、文化展演三大板块,邀请沿线国家代表参与,打造常设性国际交流平台。同步设立“国际制造美学奖”,表彰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文化赋能的标杆企业与设计师,提升东莞在国际设计界的影响力,由《看东莞》杂志全年跟踪报导这些标杆企业与设计师的新成果新活动。
大力发展工业游学经济。推出三条精品线路:一是“智造之旅”,串联鳒鱼洲文创园、慕思智能工厂、潮玩产业园,开发“透明工厂+DIY制作”项目;二是“味道之旅”,整合华美月饼梦工厂、佳佳美腊肠工坊,开展广式点心制作体验;三是“科技之旅”,以华为欧洲小镇、松山湖科学城为核心,设置AI设计互动课程。依托滨海湾新区建设“世界级游学枢纽基地”,创设“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游学国际联盟”,每年组织万名港澳及国际青少年来莞交流。开发“游学+消费”闭环模式,推出限量版定制潮玩、非遗文创礼包等衍生品,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双赢。通过五年努力,有望使游学相关产业营收突破百亿元,将东莞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人文经济研学目的地”。
真正的人文经济,不是口号式的宣传,而是通过一个个用心的创意、一件件优质的产品、一次次真诚的互动、一座座有温度的城市,让世界看见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一路径的本质“很东莞”:在“制造”上起跳,于“文化”处落地!这就是东莞特色的“在地国际化”——即立足本地产业根基,激活本土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的全球表达。它不依赖模仿或移植,而是在自身土壤中生长出具有普遍人类文化意义的价值形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东莞将勇担使命,乘势而上,以更加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制造业优势与文化软实力深度融合,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型人文经济新标杆”。这不仅是城市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更是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担当。未来的东莞,不仅是世界的制造中心,更是全球的文化客厅;不仅生产潮流,更定义潮流;不仅连接供应链,更链接人心。
(作者:刘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国际交流;周爱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社会治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