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东莞这里,突然出现好多有趣“玩意儿”!

来源:​东莞发布
确定取消订阅
  • 取消
  • 确定
李孔胜 小编
2025-11-07 14:52:06
订阅

摄影:RexChu/影像莞

风、树、人、房子……

最近,一场双年展

把松山湖变成了“想象”的乐园

松湖烟雨、悠兰里、松山湖科学公园

在艺术的装点下,更好逛了!

来当一天“湖里人”

把这些五彩斑斓的风景,装进眼睛里!

松山湖双年展 Part.1

20多个新“打卡点”

偶遇松山湖的彩色风景

草坪上的落羽杉、候鸟、露营人……

克雷格undefined卡尔《根系》(摄影:RexChu/影像莞)

童趣的图形线条,色彩炫目、表情欢乐,让人忍不住就想上前亲近……

在松山湖悠兰里文化艺术街区,被称为“色彩魔术师”的艺术家,把落羽杉“上色”成了奇幻的艺术品。让这片儿童友好街区的草地上,长出了一种轻松治愈的生命力。

遛狗、”躺平“、奔跑……极简的线条把惬意的时刻定格,不经意间,就遇见一群正在打卡出片的“潮人”。

张心一《此刻·他地》(摄影:叶瑞和/影像莞)

湖畔的微风、倒映的蓝天,一句“去湖边是快乐的”或许是去“湖里”最大的意义。

多巴胺的色彩让人忘掉焦虑、保持童真,恰到好处的树木与石凳,朴素的橡皮泥塑质感,就是小孩子们向大人发出的玩耍邀请!

马秋莎《爱与成长、勇敢与超越》(摄影:叶瑞和/影像莞)

周轶伦《去湖边是快乐的》(图源:乐享松山湖)

彩色的版画,把湖边变成了动植物的栖息地。

彩铅风格的章鱼、蝴蝶、东方白鹳、黑翅鸢……野性的生命也变得可爱起来,在大自然里,不妨就地上一节生态课!

穿行在4层楼高的巨大墙绘前,顺着台阶,如同进入一幅水彩画。亚洲和南美洲的迁居植物,和显微镜层层叠印,科技和自然一同生长。

CYAN平面设计工作室《共生共长》(摄影:叶瑞和/影像莞)

自然,是很多东莞人对松山湖的印象,也成为本次松山湖双年展中,艺术家对“湖里”的想象。

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中,色彩和生态碰撞,不经意地展开新的姿态。

湖边的降落伞、茶室、露珠、光塔

涟漪泛起,波光粼粼的湖面,是光影最好的画板。

松山湖通湖礼廊大草坪上,竖起一座玻璃“光塔”。光线折射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万千棱镜间熠熠生辉,搭建出一场“光”的游戏。

走入其间,暖日穿过镂空处,若隐若显。清风盘旋,每个季节、每个时刻,都有不同的光芒。

库恩·马尔韦齐建筑事务所《光纬共生体》(摄影:叶瑞和)

湖面上,停留的还有一颗颗玻璃“露珠”。荷叶灵动,蛛网细腻,缀满星星点点的水滴。

钢丝、铜塑,在林间晨雾的诗意里,劳动者的汗水与工业记忆,是“滴水成湖”的见证。

沈远《汗露》

湖边的月牙湾,可以躺卧的金属“花园”,如同一座小小的会客厅。阳光让冰冷的材料变得温暖,休闲惬意与城市气质也并不冲突。

沿着湖畔小路深入,三栋“跳舞的房子”,把“湖里”的家搬到了荔枝林间。

透过窗户,可以一窥生活的碎片,闪动的电子屏幕,又何尝不是另一面观看世界的“窗户”?

凤梨三明治《跳舞的房子》(摄影:昼鸢/影像莞)

湖心小岛上,橙色的“降落伞”轻轻悬浮,“毛织小镇”的织物串联成轻盈的波浪,承载着城市变迁的记忆。

明黄的茶室里,铺着莞草编织的地毯,“莞香”在这个简洁的空间飘荡。屈身入内,坐下品茶,风声徐徐,“家”的另一种面貌,也可以在自然中得到想象。

仰木香苗《微笑茶室》(摄影:昼鸢/影像莞)

林岚《降落前后》(摄影:RexChu/影像莞)

人,是让一处地方有了光芒的所在。把松山湖建造成家园的人,正是这里最动人的风景。

时钟、镜面……创造新的节奏

水流循环往复,以它自己的节奏呼吸。

人造的机械运动,同样运作出新的艺术景观,为湖面带来涌流。

尹秀珍《洄溟》(摄影:RexChu/影像莞)

松湖烟雨景点入口的树丛间,纵向排列的交通信号灯围合成一道圆环,如同一座巨大的“时钟”,坐落在道路旁。

等待与通行、信号的交替,社会时间与城市发展的呼吸,也能被艺术创造记录下来。

宋冬《时序之环》(摄影:昼鸢/影像莞)

数字的想象也被设计成不同的结构,放置在山林与湖泊之中。

一面面如同“屋顶”的棱镜,让自然光与人工光源融合,折射出黄花风铃木在不同花期的色彩与光谱。

李伟民《自然,家工厂》(摄影:RexChu/影像莞)

金属外壳“破土而出”,如同对松山湖科技与生态的回应:粒子流模拟散裂中子源的微观碰撞,光影褶皱暗合湖面波纹,数据植被与真实森林在像素层面共生。

不锈钢管排成阵列,穿越松山湖大桥之下,同样意在搭建自然与工业、传统与未来之间关于边界的对话。

当文明与技术相遇,东莞制造在技术与想象之间的演化,也有无限的解读空间。

松山湖双年展 Part.2

20多年的城市理想

拜访“湖”的前世今生

回到20年前,与造梦者相遇

东莞人在“造”松山湖的时候,加入了一个个关于城市未来的梦想。

今天,艺术家们用想象力重新阅读这个地方,20多年前,城市建造者们如何在这里开展那场充满期许的实验?

在松山湖双年展现场,巨大的帆布随风飘荡,一幅二十多年前的地图,画满了那时的心愿。

“湖先于城、村先于园”,松木山水库、农田、聚落,在世纪之交的喧哗中,成为新区的落脚地。2002至2004年,三十多位其时已具影响力的中青年建筑师受邀齐聚于此,完成了近八十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集群设计。

公园、交通、大学、办公小区、总部基地……一张张不曾公开的图纸,在眼前展开,一座新城,也随之腾空架起。

松山湖是如何决策、规划、设计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背后,蕴含了哪些文化观念、价值追求与理想?

当年,参与松山湖发展计划的规划师和建筑师,像如今在这片土地汇集的科创企业一样,都成为了行业的中流砥柱,走进展厅,二十多年的历史,在纪录片中娓娓道来。

着眼今天和未来,落地到日常

而就在眼前的当下,与目光所至的未来,也有值得期待的“新生”。

本次双年展展出了即将在松湖广场码头、三丫坡查理大桥、在水一方、悠兰里码头、三丫坡眺望台等落地的改造项目。五家知名建筑事务所带来他们的创意构思,各异的风格特色背后,是工程理性与美学感知的平衡。

在松山湖的成长中,普通人能做些什么?如何发现身边的美好?

“城市气候侦探”走进湖山之间,用脚步和感官,记录“湖里”的呼吸和温度。作为双年展公共项目板块十余场活动之一,“松山湖环湖微气候探测工作坊”带领参与者走进松山湖区的冷热、湿干、风静与风起。

以东莞“雕柚为灯”为灵感的“桶仔追月——编织灯笼工作坊”,也通过编织赋予制造业、手工艺新的温度。一盏盏挂在展厅外的塑料篮灯笼,便藏下了市井生活的温热记忆。

体验一种来自全球的“都市感”

在主题展展厅,文化背景各异的全球创作者,用装置、影像、设计,带来他们对自然肌理与城市记忆的全新理解。

(摄影:昼鸢/影像莞)

被数字、艺术重新解构的植被、生态,述说着当代人与城市共处的另一种模式。

无论是充满技术新意的AI作品,抑或是饱含手工温度的模型构造,在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的路上,不同的道路也终能吸引共鸣。

(摄影:叶瑞和/影像莞)

来自深圳、广州、重庆、香港、澳门以及美国旧金山的六家当代艺术机构,为展览带来了立足各自城市的思考。

(摄影:RexChu/影像莞)

跨文化艺术、儿童友好、社区微型空间、街市文艺活动……那份对于当地的细腻观察与热诚耕耘,孕育出丰富的表达可能性,总有能够打动你的一刻。

松山湖双年展 Part.3

首届松山湖双年展

收好攻略,这样玩!

(摄影:叶瑞和/影像莞)

公共艺术装置、文献、模型、设计、多媒体艺术作品……上面这些展品都来自首届松山湖双年展。

本届展览共分为六大板块,50组横跨艺术、建筑、设计及机构实践领域的参展者,借助装置、雕塑、绘画、影像、声音、数据地图、田野调查、社区协作等多元媒介与方法,从地方生态与城市生长经验中提炼灵感。其中,三十余项是全新的委托创作与设计,27组/件装置作品在环湖片区呈现。

逛展地图

展览时间:2025年10月1日-2026年1月30日

展览地点:松山湖悠兰里B1栋(室内展)、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松山湖科学公园、松湖烟雨

公共艺术装置: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搜索“松山湖双年展”,即可导航至展品相应位置

“洄游寻迹”集章活动

在展览服务点,可以免费领取集章手册与观展折页。随后,前往公共艺术作品点位获取以每件作品的视觉语言为原型设计的专属印章图案,集满27枚即可完成一个由印迹组成的“缩微湖岸”,解锁完整的“共生”地图。

3条观光车路线玩转双年展

10月1日至2026年1月30日,在双年展各大展区之间,也能乘坐观光车轻松往返。3条路线分别为:松湖烟雨 ⇌ 松山湖大桥、大学路西入口 ⇌ 双平台、科学公园 ⇌ 在水一方

约上好朋友,来松山湖开启一场自然风光里的逛展之旅吧!

0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