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谁执法谁普法”评议活动开启法治实践新范式
日前,东莞市第八届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圆满完成,东莞市国资委、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市统计局、市委军民融合办、团市委五家单位交出了自己的普法答卷。
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将于2025年11月1日正式施行。与此同时,《东莞市全域文明建设行动方案》正式出台,“平安法治共建共享行动”作为九大行动之一,凸显了法治在全域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此背景下,东莞市第八届“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也全面升级,通过一系列创新机制,推动东莞普法工作从“纸面”走向“一线”,为东莞法治宣传教育和全域文明建设注入新动能。

五家单位交出各具特色普法“答卷”
普法工作如何做得接地气、入人心?五家单位交出了各具特色的“答卷”。
比如,市国资委创新性地推出了《东莞市市属企业合规管理指南系列汇编(2025年)》,这一项目已被纳入东莞市2025年法治建设十件实事。该指南汇编在深入调研13家市属企业、梳理22个合规领域后,最终聚焦合同、交易、投资、安全生产等七大关键领域,成为市属企业规范运营的实用“法治工具书”。
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培育超8000人的防非志愿者队伍,创新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城市寻宝”等活动,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网,推动普法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

市统计局在确保数据真实准确上持续发力,巧妙运用“莞小统”“莞小计”卡通形象IP制作原创普法动漫视频,部分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让统计法治宣传更加生动有趣。
市委军民融合办五年来组织实战演练超100场,通过“全民国防教育月”“防空警报试鸣日”等节点,以演练代培训,让国防动员普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团市委聚焦青少年普法,构建了“12355+莞香花”青少年服务阵地体系,已实现镇街全覆盖。该体系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心理疏导与帮教服务于一体,成为青少年身边触手可及的“法治港湾”。团市委还创新“体验式”法治教育模式,推出“助力更生”同伴教育、“守护明天”教育剧场等项目,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让法律知识真正入脑入心。
创新将评议的“话筒”交给普法受益者
“地铁开到哪里,普法跟到哪里!”这是东莞地铁1号线建设现场,也是第三方评议团正在实地考察市国资委的普法履职的评议现场。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如何通过“法律需求清单+场景化宣讲”的普法模式,进行精准普法。东莞地铁1号线开通后,全线站厅电子屏将循环播放反诈、安全生产等宣传视频。
本次评议活动的一大亮点,是组建了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校专家教授、律师、媒体人员、基层普法单位人员等构成的第三方评议团。评议团突破以往偏重台账审查的模式,深入普法一线开展实地考察,实现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
那么,如何让评议工作不仅“看得见”,更能“听得真”“评得透”呢?本次评议活动的另一创新,是增设了“管理服务对象访谈”环节,将评议的“话筒”直接交给普法的直接受益者。这些反馈不仅验证了普法工作的实际成效,更为推动普法工作更深入、更精准提供重要参考。

今年,五家被评议单位首次上线东莞电台“法治一线”栏目,并通过直播接受全民“云评议”。各单位分管领导带队,在直播间里介绍职能、展示亮点、回应质询,不仅是对履职情况的“透明化”检验,更是一场全民普法公开课,实现了“评议一次,普法一片”的倍增效应。目前,东莞市“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已成功举办八届,先后对50家市直普法责任单位进行评议。
东莞市司法局副局长何朝晖表示,组织开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既有利于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减少执法中的冲突和对立,也有利于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形成言必遵法、行必守法的内在自觉,切实提升我市法治社会的建设水平。

东莞通过制度创新、实践深化、文化浸润和机制保障,使普法工作从单向宣教转向多元共治,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能,也为全域文明建设提供了法治化、制度化的支撑。这一模式既呼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的顶层设计,也体现了城市治理的实践创新性与创造性。
赞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