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执法谁普法|市委军民融合办创新普法 提升全民人防意识
国之兴衰,系于国防;民之安危,关乎人防。今年,东莞开展第八届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10月22日,中共东莞市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委军民融合办”)做客东莞电台《法治一线》节目,向广大市民全面介绍了东莞在人防普法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
本次活动还创新引入评议团机制,邀请东莞广播电视台总编办副主任江晓担任本期评议团成员,知东莞APP同时进行视频直播。
顶层设计强保障,普法责任全覆盖
“普法不是‘软任务’,而是法治建设的‘硬指标’。”市委军民融合办副主任虞立波在访谈中强调。该办将普法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八五”普法领导小组,构建“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科室协同抓”的责任体系。通过制定普法责任清单,将任务分解至法规协调科、国防动员科等部门,并纳入年度考核,确保普法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
在干部法治素养提升方面,市委军民融合办打出“组合拳”:领导班子通过中心组学习、专题会议带头研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全体干部每年参与学法考试,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常态化学习;执法人员通过“以案促改”集训和“综合能力素质训练营”,全面提升依法履职能力。
创新形式接地气,线上线下齐发力
举办“综合能力素质训练营”加强法治课程学习
面对社会公众,市委军民融合办以《人民防空法》为核心,系统宣传安全生产、防空警报管理等相关法规,聚焦人防工程建设、群众防空组织等业务领域开展精准普法。国防动员科科长姬国兴介绍,五年来,全市组织实战演练超100场,通过“全民国防教育月”“防空警报试鸣日”等节点,以演练代培训,让市民掌握防护技能。
在线下,传统媒体与“沉浸式”活动双管齐下:在媒体刊登专题报道,在社区、学校开展知识讲座和竞赛,五年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0万份,制作展板580块。
在线上,开通“东莞国防动员”公众号,推出动漫、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利用商圈灯光秀、电梯屏发布信息,覆盖超百万人次。
以案释法解纠纷,依法治理见实效
开设展位 开展“沉浸式”普法宣传
普法与依法行政深度融合,是东莞国防动员普法的另一大亮点。
近五年,该办开展行政审批801宗、执法检查13次、查处违法案件28起,实现“零复议撤销、零诉讼败诉”。政务服务方面,通过公开权力清单、优化审批流程,保障群众知情权与监督权;矛盾化解中,建立预防机制,以调解优先化解人防工程产权纠纷,实现“解决一件事、教育一大片”。
海防科科长周平如以人防车位产权纠纷为例,解释法律框架下的解决方案:“人防车位产权归国家,开发商可出租但不得出售,战时需无条件服从调度。”通过普法明晰权责,既保障了业主使用权,又维护了工程战备功能。
未来聚焦精准化,全民共筑“防护盾”
组织开展人防“五进”活动
评议环节中,江晓通过前期的走访了解到,对市委军民融合办普法工作表示肯定,同时建议未来在普法工作上采用更加精准的普法方式,并在利用新媒体覆盖更广人群方面做一些提升,以实现“民有所呼,军有所应”及军民融合核心目标。
对于未来普法,市委军民融合办提出“三个转变”目标:从普及条文到培育法治精神,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从泛化宣传到精准滴灌。针对市民,重点宣传紧急疏散、自救互救技能;针对青少年,通过游戏化教学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同时,强化部门协同与社会参与,定期评估普法成效,形成“人人尽责”的生动局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