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95支青年机器人科创团队来东莞“打擂台”
10月12日,为期三天的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机器人领域主擂台赛终审决赛在东莞理工学院落幕。来自全国各高校的青年队伍齐聚松山湖,交出了一份份精彩的青春科创答卷。
本次赛事中,东莞理工学院5个团队闯进终审决赛,表现出色。不仅有两个项目夺得擂主,还有“智械共生:智能穿戴式机械臂辅助系统研发”“磁吸式石油管道机器人”两个项目荣获特等奖。
青年团队科创实力强劲
机器人领域主擂台赛由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指导,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和东莞市人民政府承办,东莞理工学院协办,旨在搭建青年科技人才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高质量平台,激发广大青年投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澎湃动能。
赛事聚焦智能感知、自主控制、人机协同等核心技术方向,分青年科技人才赛道和学生赛道,奖金总额超66万元。
本次赛事既有科大讯飞等高新领域企业,也有东莞市康复医院从需求端出发的单位提出命题,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67所高校以及北京彤旭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151个学生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团队报名参赛。最终95个团队进入终审决赛,在东莞理工学院开展现场角逐。
自动臂、穿戴设备、管道机器人……评审现场,各团队纷纷亮出“绝活”。终审决赛采用现场答辩的形式,包括选手陈述、评委问答等环节。参赛者们针对榜题具体要求,向评委详细介绍项目的研发思路、解决方案、创新亮点,部分团队还将机器人带来“助阵”,现场秀出创新实力。
大赛同期还举行了“青春智造进莞来”工业研学活动,参赛团队走访了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城、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松山湖科学城展览馆等,在实地调研中感受东莞的城市魅力。
“百万英才汇南粤”人才交流活动暨机器人主题创意展上,参赛团队、莞工学子可以和政府、企业面对面交流,了解省、市科技人才专项扶持政策和项目落地全链条服务等。
莞工2个团队夺得擂主
经过激烈比拼,17个团队获得特等奖,16个团队获一等奖。东南大学“面向高位上肢截肢残疾人的智能人机交互机械臂”、华中科技大学“磁驱双芯——智能管道检测机器人”、东莞理工学院“百艇级内河无人船智能集群运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和“双动平台混联踝关节康复机器人”、河南工程学院“面向高精度多工艺协同作业的移动焊接机器人”5个优秀团队脱颖而出,成为各榜题擂主,并和出题的五个企业单位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本次赛事中,东莞理工学院5个团队闯进终审决赛,表现出色。“百艇级内河无人船智能集群运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双动平台混联踝关节康复机器人”两个项目夺得擂主。“智械共生:智能穿戴式机械臂辅助系统研发”“磁吸式石油管道机器人”两个项目荣获特等奖,“乘风智航-面向集群协同的内河无人船自主控制与智能决策系统研究”荣获二等奖。其中,“百艇级内河无人船智能集群运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通过多频解耦感知、抗干扰控制及动态任务分配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一套能够实时建图、云端智能调度的智慧水运解决方案,希望推动内河货运向全局智能化运行转型。“双动平台混联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具有结构紧凑、康复训练效果良好、人机匹配度高等特点,旨在提升踝关节康复治疗的精准性与舒适度。
“我们也将继续优化现有机器人性能并推进临床试验,未来还计划将研究拓展至下肢其他关节及神经康复等领域,以科技创新赋能康复医疗。”莞燕机器人团队成员、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郑达维说。
国际微电子学院研究生、“百艇级内河无人船智能集群运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项目团队成员范鹤潇作为选手代表,分享了团队的参赛历程、成长感悟。他说道,“这次赛题让我们真正有机会接触到企业难题,将我们的技术应用于无人艇集群智能运输领域。”夺得擂主并非句号,范鹤潇及其团队已将目光投向祖国蜿蜒万里的内河航道。“我们希望这套系统能成为未来‘智慧水运’网络的基石,推动内河运输走向标准化、模块化和全链路自主化。”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东莞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之一,广大的制造企业也为机器人技术落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东莞将成为机器人场景落地的绝佳“练兵场”。颁奖仪式现场,东莞还向包括决赛选手在内的青年科创人才发出邀请,欢迎他们到东莞创新创业、扎根发展。东莞也将全方位为来莞人才提供就业创业、成果转化、工作生活等的贴心服务,助力人才在莞筑梦、逐梦、圆梦。
赞
35
自由飞翔哦
10-13
青春的力量,科技的魅力,赞一个!👍
mthgh_1jb
10-13
机器人科创,未来可期,东莞加油!🚀
q健良q
10-13
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看好你们哦!💪
夜玫瑰妩媚
10-13
这些年轻人真厉害,科创答卷交得漂亮!🌟
jing_kang
10-13
哇塞,95支青年团队,东莞松山湖要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