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遇见南越王”国庆探馆:从南越国到海昏侯国,管窥西汉盛世之形成
这个“十一”,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来新嘉宾了,隔壁的南越国带着宝贝来“串门”了。这次跨时空相遇将会带来哪些惊喜,新华社记者邀请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范丽君,带您一探究竟!
南越国和海昏侯国,同处于西汉帝国南疆,两个遗迹分别在今天的广州和南昌,前者融合中原与百越、沟通陆海,彰显出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后者承袭王侯礼制、典章粲然,折射出西汉盛世的辉煌气象,玺印是古代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汉代用印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体现在玺印的材质、纽式、工艺等方面。
拼版图片:左图为西汉“赵眜”覆斗纽玉印(复制品),右图为“刘贺”螭纽玉印。新华社记者 袁慧晶 摄
赵眜墓中出土的“赵眜”玉印与刘贺墓中的“刘贺”玉印,从功能上看,两者均为私印,从造型上看,两者纽式不同,赵眜的印纽为覆斗型,在古代较为常见,刘贺的印纽为螭纽,比较少见,螭是龙生九子之一,或许是刘贺想突出自己皇室子孙的身份,从玉料和雕工上看,刘贺的玉印更胜一筹,用的是新疆和田玉的籽料,雕工也更加精美。
图为赵眜墓中出土的丝缕玉衣复制品。新华社记者 袁慧晶 摄
玉衣作为西汉时期的一种殓具,只有皇帝和获得皇帝赏赐的高等级贵族才能使用,赵眜墓中出土的玉衣,全长173厘米,由2291块玉片用丝缕拼合而成,也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
刘贺墓中出土的琉璃席。视频截图
刘贺墓中没有出土玉衣,因为他没有获得朝廷赏赐,只使用了一件以类似拼接方式制作的琉璃席作为殓具,琉璃席长198厘米,由384块琉璃片拼合而成,琉璃片不是用丝进行拼接,而是采用了包金丝缕的工艺。
赵眜墓出土的一套玉剑饰。视频截图
玉剑饰是古代贵族男子的“扮靓神器”,由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四部分构成,各部件功能与装饰特征鲜明,南越文王赵眜墓共出土58件玉剑饰,曾是汉代出土玉剑饰最多的墓葬,但在刘贺墓发掘后,这个“最多”就被取代了,因为刘贺墓中出土的玉剑饰多达94件,在古代,佩戴玉具剑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仓廪实而知礼节”,汉代繁荣的物质文化,使人们对艺术与审美的需求也日渐增长。
两大墓葬中出土的一些生活用具,是汉代艺术文化蓬勃旺盛的佐证,也从侧面反映出西汉贵族的风雅之好与生活闲趣,南越国南接大海,北通中原,其先民在秦汉之际已懂得借助季风,沿着海岸线航行,与东南亚和南亚诸国进行交通和贸易往来,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为之后汉武帝发舶远洋,开展官方海外贸易打下基础。
赵眜墓中发现的乳香,就属于舶来品,产自阿拉伯半岛和红海沿岸,这表明,在西汉初期,国外的树脂类香料已进入中国,逐渐替代原本的草本类香料,等发展到刘贺所处的西汉中期,香炉的炉腹加深,炉盖增高,足下还出现承盘,都是为了更适合进口乳香散发。
图为西汉乳香。新华社记者 袁慧晶 摄
赵眜墓中出土的香炉也很独特
上方“田”字形的每一个小格都不互通
可盛放不同香料 制作混合香氛
而刘贺墓中出土的博山炉
不但具备实用性 还兼具了美观性
使用时会像一座云雾缭绕的仙山
拼版图片:左图为赵眜墓出土的四连体铜熏炉,右图为刘贺墓出土的博山炉。新华社记者 袁慧晶 摄
除了广开海路
西汉时期的中国还加强了陆上贸易
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其他文明一起
在交流互鉴、和合融通中不断强盛
赵眜墓出土的羊头纹杏形金饰片
和刘贺墓出土的羱羊银马珂上
都出现了代表草原文化的大角羊形象
这是中原地区和草原地区
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物证
拼版图片:左图为羊头纹杏形金饰片,右图为羱羊银马珂。新华社记者 袁慧晶 摄
从南越国的海路初开
到海昏侯国的盛世繁荣
两大遗址出土的重要文物跨时空对话
也让我们更立体地感知到
西汉社会的发展进程
共同勾勒出大汉文明的壮阔图景
赞
8
zmyuan
10-07
从南越王到海昏侯,历史的长河在眼前流淌,太震撼了!🌟
山河水乡
10-07
哇塞,这探馆活动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