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广州日报“思政十论” 合集来了
编者按:
谈思政教育,燃思想火花。
9月1日以来,本报连续推出十篇“新时代思政”系列评论。
文章精雕细琢,反响如潮涌动。“透彻”“写得真好,去繁化简”“看了一遍又一遍”“刚上完两节思政课的老师,进来找素材”……大量读者留言、来电,谈感想、说体会,讲述故事、分享案例,诸多鲜活内容、一线思考让我们深受触动,也大受启发。
现集中编发,以飨读者。
1. 今天,请以“大历史观”打量思政课
亿万万人家国,一百余年拼搏。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熔铸成坚强的共同体?我们党何以始终如磁石般吸引人、凝聚人?其中一个关键答案,正是思想政治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人就是靠思想政治工作起家的;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强大武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全文】
2. 以世界眼光看思政教育
世界眼光,是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的胸怀与格局。倘若站上时代山峦、以世界眼光“俯瞰”思政教育,“风景”则必然有所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以世界眼光更全局、更深刻、更理性地把握思政教育,就会不气虚、不犹疑、不含糊,从容执着地凝练中国气韵,不断吐故纳新,贡献中国智慧。【全文】
3. 爱国主义,思政的永恒主题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弘扬而弥新。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百余年前,《湘江评论》中的发问,至今振聋发聩。今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已散,精神永存。我们再论思政教育,就是要让爱国主义这把炬火辉煌于史、溢彩于今,照亮征途、闪耀人心。【全文】
4. 真理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真理,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它具有根本性、决定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对自然力量的顺应等多种力量的集合体。纵观古今中外,人们追求真理、敬畏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为之流血牺牲、上下求索,正是因为它具有经天纬地、无可比拟的磅礴伟力。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八十载时光飞逝,曾经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换了人间,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奋发图强。而真理的光芒,穿过“时空隧道”,照亮过去、闪耀现在、启迪未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全文】
5. 气象万千的中国就是大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一字之差,“大”有深意。“大思政课”,何以为大?大在格局、大在视野,在“大先生”,也在“大课堂”。【全文】
6. 浸润式思政 像盐像水像空气
像盐、像水、像空气,诸多比喻可指向同一个词——浸润。
沉浸其中,温润而泽。如盐作为“食肴之将”,溶解于食物,体匿而性存,无痕却有味;如空气之于人,无色、透明却必不可少;如春风化雨,如源头活水,润物细无声,善利万物而不争。【全文】
7. 思政教育如何洋溢“青春态”?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提醒我们:求创新,本就是思政教育该有的基因;青春态,必将是思政教育最美的色彩。【全文】
8. 最关键的教育:知识+魅力
教师,人类历史上最古老,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以心为笔、以爱为墨,精细勾勒成才蓝图。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师者,人之模范也。古往今来,三尺讲台所承载的,从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事关人才的培护、文明的传承、道德的赓续。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位教师都是鲜活的思政教材、行走的“思政课程”。这堂“课”,为何让人经久不忘?【全文】
9. 立德树人,终身思政
“欲事立,须是心立。”
对普通人来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路漫漫,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生课题。幼儿尚不知“敬业”为何物,少年对“信仰”依然懵懂,人到中年才能深切体会“担当”的分量,遭遇逆境方知“信念”的可贵。【全文】
10.求实求新,炼出知行合一新境界
思政,本就是知行合一的教育。人生,就是一趟知行合一的远行。
思政教育,为何更加强调知行合一?因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因为“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因为“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思政教育不仅是理论的传授,更强调价值观的内化、行为的外化。非“行”不足以“化”;见于“行”才能察其效。可以说,好学而力行是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根本落脚点。
赞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