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粤章|从海滨到戈壁,东莞援疆干部的“变”与“不变”
浪涌潮平的南海之滨,到飞沙走石的南疆戈壁,跨越五千余公里的,不仅是地理的位移,更是人生的转型。三年来,一批批东莞援疆干部人才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在这片热土上,他们改变了身份与环境,经历了磨砺与成长;而不变的,是那份赤诚的报国初心、实干担当的莞邑精神,以及对第二故乡深沉似海的情谊。
选择:回应时代召唤的初心
“来疆为什么?”这是每位援疆干部必须面对的灵魂之问。对东莞援疆干部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工作调动,更是响应国家战略召唤的自觉行动。
吕灿良在接到援疆通知时,想起一位领导的话:“在和平年代,近距离服务祖国核心利益的机会是不多的。”这位来自大湾区办的干部,曾参与《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制订,服务过国家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大局。他深知,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是切切实实的“国之大者”。于是,他选择了援疆,让初心转为行动。
罗燕航在2023年4月得知援疆任务时,内心充满使命感与忐忑。作为广东援疆驻三师工作队的副队长,他虽面临陌生环境与繁重的资金管理责任,却毅然选择投身边疆。他深知援疆不仅是政治任务,更是践行初心、淬炼党性的宝贵机会。在家人支持下,他带着对“国之大者”的深刻体认奔赴新疆,决心将财务专业的严谨与担当融入援疆事业,为三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邓焕洪的心情更为复杂。得知能够参与支援新疆工作时,他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能亲身参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实施,成为国家战略的一分子;忐忑的是对遥远新疆的陌生感与神秘感,以及能否不负组织重托的担忧。在妻子与家人的理解支持下,他最终下定决心响应号召。
这些来自东莞各条战线的干部,怀着对“国之大者”的深刻理解,毅然踏上援疆之路。他们中有的告别年迈父母,有的离开幼子娇妻,却无一例外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西北边陲开始了人生新征程。
担当:实干苦干书写援疆答卷
“在疆干什么?”这道简答题,考的是责任与担当。进疆以来,东莞援疆干部坚持履职尽责、苦干实干,推动援疆工作落实落细。
他们创新建立“1+6”对口援疆新格局,由东莞牵头会同大湾区6个城市对口帮扶兵团三师,进一步加大援疆资金帮扶力度。“十四五”期间帮扶资金约占兵团援助资金总额的30%。一组组数据见证着他们的付出:投入援疆资金41.7亿元,实施350多项重大民生工程;投入5亿多元补助建成4栋员工周转宿舍、6605套抗震安居房、3200套公租房;推动广东医科大学与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合作共建三师总医院,未来计划每年新增援疆资金投入2000万元,投入医疗人才200人以上……
产业援疆成绩斐然。他们打破结对关系,推动广新控股投资37.2亿元建设玉米深加工及配套热电联产项目落地兵团四师;助力三师五十四团油莎豆种植面积达1.61万亩,新开垦6万亩,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油莎豆种植基地;通过实施“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工程成功打造多个“爆品”,三师农副产品在大湾区销售额约5亿元。
民生领域更是亮点纷呈。广东支教团老师重点援助的三师中学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率90.1%,考上清华北大3人;三师职校全年共获国家级竞赛奖项5个,自治区级奖项51个,在兵团职校中名列前茅。医疗援疆创下多个“新疆首创”:卫生健康副校长机制覆盖63所学校;“粤医相伴”健康宣讲团惠及群众职工2万余人次;“白内障复明工程”为超过650名患者恢复光明;“粤新消结行专项行动”筛查结核病2万余人……
四十四团永安镇十八连的蜕变是东莞援疆成果的缩影。这个曾被称为“盐碱地上的羊圈”的连队,在援疆工作队帮助下,从深度贫困连队一跃成为2024年生产总值达2.08亿元的“亿元连”。587套抗震安居房拔地而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五通七有”,一举改变了过去“散、危、破、脏、乱、差”的居住环境。连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实现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资源变资产、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的华丽转变。
情怀:离疆留什么的深刻思考
“离疆留什么?”这道论述题,考的是家国情怀与为民情怀。对东莞援疆干部而言,三年的援疆经历不仅是工作历练,更是生命中的宝贵财富。
他们从上海知青身上汲取精神力量。61名上海老知青重返图木舒克时,向援疆干部讲述了过去在戈壁滩上开天辟地的壮举:仅靠坚韧顽强的意志,磨破脚上的血泡,长途跋涉150公里;挖建地窝子,喝着苦咸水,挥着坎土曼,将盐碱地改造成高产田……57年过去,他们从英俊少年、豆蔻姑娘变成齿落背驼、两鬓斑白的老人,有9位战友已长眠在这片热土。援疆干部们意识到,自己正是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要像胡杨一样深情地扎根南疆,传承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
他们与当地干部结下深厚情谊。有位团长祖籍北京,一家三代扎根南疆,是“献出青春献终生,献出终生献子孙”的真实写照。他从招商业务开始手把手指导援疆干部,帮助他们成功引入项目、签订合同。在基层连队走访时,看到少数民族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笑容,援疆干部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兵团人”。
他们创新工作方法,留下带不走的财富。梁杰球总结在莞经验,在新疆首创卫生健康副校长机制;组建“粤医相伴”健康宣讲团;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和粤新消结行专项行动;创新实施“精准滴灌”“固定支援+柔性补弱”人才支援模式,形成人才矩阵;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模式,派出334名医疗骨干人才赴广东学习;深化粤兵协同机制,搭建广东医科大学共建“5+1”医教研平台。
叶松根积极对接后方资源,组织两地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安排骨干教师互访,建立起常态化的交流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图木舒克落地生根的同时,也让本地教师到广东交流学习,拓宽视野,提升教学水平。这些创新举措为当地留下长期受益的工作机制和人才队伍。
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东莞援疆干部们在这片热土上付出了汗水,收获了成长。他们中有人感叹:“三年前图木舒克市多了个广东人,三年后广东多了个图木舒克人。”离疆后,他们将终身不忘“援疆干部”的身份,会时常想念少数民族老乡,会时刻记挂图木舒克的发展。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广袤大地上,东莞援疆干部如胡杨般扎根,似红柳般坚韧。他们以初心回应时代召唤,用担当书写援疆答卷,凭情怀留下深深印记。一批批东莞干部接力奔跑,在对口援疆的“考场”上,努力交出满意答卷,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贡献着东莞力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