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东莞人工智能教育丨松山湖实验中学:拥抱人工智能,打造智慧课堂

来源:东莞慧教育
确定取消订阅
  • 取消
  • 确定
吴耀柄 小编
2025-08-17 10:45:47
订阅

今年6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科学家为松山湖实验中学(下称“松湖实中”)的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学盛宴。芯片是如何制作的,与生活有什么关联?当校园邂逅前沿科学,点燃了学子们的科学热情。

这是该校链接外部资源,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场景之一。近年来,东莞初步构建了“科学教育+人工智能+智慧课堂”三位一体的教育创新格局。作为人工智能应用推广代表学校,松湖实中探索开设“普及—进阶—创优”课程,为学生提供创作空间及扎实的软硬件条件,培养成效明显,接下来将开展常态化的AI课堂评价工作,建设形成一批特色人工智能课程,打造更智慧的课堂。


情景式教学

课程分层设计促创新培养

“我们要学会驾驭AI而非被其驾驭。”松湖实中校长万飞曾寄语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拥抱AI,用创新的精神点亮未来。这也是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美好愿景。

目前松湖实中依托信息课堂、校本课程,为全体学生开设以科大讯飞“小飞”机器人为载体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应用项目课程以及为部分学生开设了基于行空板的创意制造、机甲大师人工智能机器人项目、帕拉卡人工智能机器人项目及基于机械臂的人工智能创作项目等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或项目均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为出发点,以项目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作品,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在项目创作过程中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及原理,培养动手技能,提升创新思维。

以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为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和发展特点、学生学习基础的情况下,学校将初中人工智能课程分“普及—进阶—创优”进行设计。其中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普及性课程,让学生在感知、认识及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基础的人工智能意识及思维;面向有一定基础或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人工智能进阶课程,培养他们习得一定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和智能思维;面向创新及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开设人工智能创优课程,培养他们应用人工智能进行项目开发及创造的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人工智能课程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多维度的支撑。基于此,学校使用《中央电教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作为通识课教材;创建了科大讯飞“小飞”机器人人工智能实验室、机甲大师人工智能实验室、3D打印室、创客工作室、小天才工作室等人工智能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创作空间及丰富的创作软硬件器材。此外,依托松山湖高新技术企业优势,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X-PART机器人产业基地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专家入校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开展研学调研。


全方位提升

师生创赛成果双丰收

6月19日,在这充满生机的盛夏时节,松湖实中初一年级全体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创思政课。课堂上,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其中包括邹曜羽、谢民乐等同学在东莞市创造性劳动与智能设计制作比赛中斩获金奖的佳作。

人工智能课程培养正在不断结出丰硕果实。

松湖实中通过“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对同一批授课对象进行多次测评,发现他们在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及挑战性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这些学生不仅能够自主开展人工智能作品项目设计,更有一部分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类人工智能相关竞赛活动中。课程实施以来,学子们在科技创新、创客、编程、机器人等相关竞赛中表现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学生获国家级以上奖项112人次,省级奖项214人次,市级奖项312人次。

创新不止于课堂,学校还有多名学生在生活中创新发明作品。课程实施以来,松湖实中学子申请了专利20余项,如2019年钟梓函同学凭“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识物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多位学子获东莞市创新之星、东莞市“十佳”科学小达人、省市级“小院士”等荣誉称号。

教学相长,松湖实中教师团队屡创佳绩,让学校的科创氛围更加深厚。截至目前,该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竞赛活动中获国家级荣誉18人次,省级荣誉34人次,市级荣誉58人次。多位教师在市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经验60余次,撰写论文在各类杂志公开发表14篇、获奖16篇,出版专著2本,参与编写教材13本,撰写形成教学案例成果集3本,学生案例成果集1本。2023年,由学校课程团队撰写的教学成果《“三层三阶四路径”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东莞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资源重构

推进AI教学常态化

“目前市面上的人工智能课程资源零散、不系统,部分内容有难度,不适合基础较差的学生,且教师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能力存在差异。”松湖实中相关老师表示,面对现有的困难和挑战,学校将已有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重构,结合学生特点,面向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设计分层进阶式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

教师方面,学校将采用分层培训方式。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CSMS人工智能课堂评价》等专题培训,以期让全体教师能够利用AI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更精准的教学;挑选学科“种子教师”参与省、市或学校组织的《人工智能课程设计》等专题培训,提升课程设计能力。此外,将AI教学成果纳入职称评聘、学校评优评先的考核范围,激励教师开展AI教学应用及AI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方面,松湖实中计划引进奥威亚AI录播系统,开展常态化AI课堂评价,利用AI评价分析提升教师的精准教学能力,实现更智慧的课堂;研发小初衔接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与松山湖一小等开展学生的贯通培养;建设形成一批特色人工智能课程,设计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共研共享;开展人工智能微能力认证,培养并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系统构建分层进阶的AI教师能力发展体系,通过全员普惠培训、种子教师深耕和校企联合研修三级联动,实现100%教师胜任AI常态化教学的目标。

36

推荐
评论
  • 巴蜀情缘2011

    0
    举报

    9小时前

    这学校太酷了,孩子们有福啦!😄

  • 思雨念

    0
    举报

    9小时前

    东莞加油,人工智能教育走在前头啦!🚀

  • livision

    0
    举报

    9小时前

    哈哈,智慧课堂,让学生们提前感受未来!

  • 我欲所欲

    0
    举报

    9小时前

    哇塞,松山湖实验中学这操作666啊!👍

加载更多
4
取消 写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