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好医护⑳ | 陈晓燕:微笑有“魔力”,她始终能够读懂患者的不安
今年是东莞市卫生健康局联合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举办“东莞好医生、东莞好护士”评选活动的第十个年头。 十载春秋,砥砺前行,这一历程深深镌刻着东莞卫生健康工作者们的无私奉献与不懈拼搏。十年来,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燎原之势,“东莞好医生、东莞好护士”这一品牌,已从萌芽的种子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东莞卫生健康系统中熠熠生辉。 十年间,一大批来自不同岗位、不同领域的医护人员,凭借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脱颖而出,成为全市卫生健康行业的杰出代表。 十年间,榜样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全市8万多名卫生健康工作者投身守护人民健康的事业中,塑造了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行业文化生态。 十年间,评选活动从无到有,影响力从弱到强,已成为全系统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金字招牌,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 在这具有特殊意义的第十年,我们迎来了2025“东莞好医生、东莞好护士”,新一届20名标杆将于8月19日亮相玉兰大剧院,接受全社会的礼赞与敬意。 7月10日起,我们将逐篇分享2025“东莞好医护”的“好”故事,倾听他们的“好”声音!
“当患者踏入医院大门的那一刻,最先抚慰他们,是我们的微笑。”东莞康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陈晓燕如是说。
二十余载春秋流转,从青涩的临床护士到成熟的护理管理者,她的温暖微笑始终如一。在患者眼中,她倾听时微微前倾的身体,检查时轻柔的指尖,还有那双永远含着笑意的眼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我懂你的不安。”许多护士都说:“陈主任的笑容好像有‘魔力’,一看到她笑,就觉得再大的困难都能解决。”
“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陈晓燕听到这句话时摇了摇头,“我们护理从来不是运气。”她翻开护理日志,那些密密麻麻的记录述说着一千多个夜班的坚守,数万次静脉穿刺的练习,无数次的病情观察。那些被称为“魔法”的微笑背后,是日复一日对专业的打磨,是对每个生命个体最深的尊重。
微笑力量:在质疑中完成蜕变
三十一岁那年的秋天,陈晓燕的燕尾帽上多了一抹蓝色——她晋升为护理部教培护长。
在一次教学示范课上,陈晓燕正用她标志性的温暖笑容讲解着护理要点。“陈护长!”课后一名工作了多年的前辈站起身,声音像手术刀般锋利,“不要怪我说话直。你天天笑盈盈的,哪有一点管理者的威严?不可能做好教学的。”会议室瞬间陷入死寂,连空调的嗡鸣都显得刺耳。
汗水浸透了陈晓燕制服,眼眶发烫,却死死咬住嘴唇不让眼泪掉下来。她委屈却带着不甘回答道:“教学的本质是传递知识与温暖,为什么非要板着脸?”她理解前辈对“权威”的坚持,却始终坚信微笑也是可以传递知识的。然而现实给了她沉重一击——她布置的任务屡屡遭遇执行不力,团队管理陷入困境。
“改变要从自己开始。”每个清晨,她依然带着标志性的微笑走进病房,只是眼角的细纹里藏着不为人知的疲惫。那段日子,陈晓燕开启了艰难的蜕变之旅。白天,她穿梭于各个病区,从基础护理到专科操作,虚心向每一位同事请教;深夜,她挑灯研读,与各科护长促膝长谈。最艰难的那个月,陈晓燕的体重骤降五斤。
后来,她逐渐摸索出一套“刚柔并济”的管理之道: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实施过程中循序渐进。最令人难忘的是,当她用精湛的专业知识指出某科室的护理缺陷时,那些曾经质疑她的前辈们脸上写满了惊讶。那一刻,陈晓燕依然在微笑,只是这笑容里多了一份从容与笃定。
如今,这位曾经因“爱笑”而备受质疑的护长,用实力书写了崭新的管理哲学——“微笑是最柔软的力量”,这也是她的座右铭,还是她带领团队创造一个个护理奇迹的秘诀。
气味记忆:被蛆虫啃噬的尊严
2002年盛夏,刚毕业的陈晓燕迎来了她护理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幕。病床上躺着的是一名76岁的独居老人,因中风长期卧床,子女在外地工作,雇佣的护工疏于照料,导致老人背部出现大面积压疮。
压疮很常见,但当陈晓燕揭开老人被褥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股混合着腐肉、脓血和排泄物的刺鼻恶臭扑面而来,这气味如此浓烈,让她的胃部一阵痉挛。老人瘦骨嶙峋的后背上,数个巴掌大小的压疮触目惊心,最深处的创面已见森森白骨。更令人揪心的是,在坏死的肌肉组织间,可看见1厘米长的蛆虫正在蠕动,甚至能听见它们爬行时发出的“沙沙”声。
▲陈晓燕(右)
“那一刻,我的呼吸都停滞了。”陈晓燕回忆道,“更让我心痛的是老人眼中那种认命般的平静。”她的眼里看不到疼痛,看不到希望,看到的只有麻木。无法想象,在那些漫长的黑夜里,这位瘦弱的老人是如何独自忍受着这样的痛苦和挥之不去的恶臭。
那个闷热的午后,病房里弥漫着消毒酒精与腐臭混合的复杂气味。陈晓燕弯着腰,用镊子一条一条地清除蛆虫。镊子夹起蛆虫时的黏腻触感,酒精棉触碰裸露骨膜时老人身体的颤抖,这些细节至今仍历历在目。两个小时陈晓燕清理了10余条蛆虫,并为老人换了药。七天后,老人出院回家。陈晓燕以为这段医患缘分就此画上句号。
然而两年后的一个清晨,老人的子女专程来到医院。他们告诉陈晓燕,老人已经安详离世。“母亲临终前特别嘱咐我们,要我们一定来谢谢您。”老人的女儿红着眼眶说,“老太年轻时就喜欢体面,是您那一次帮她换药,让她重拾了做人的尊严。”
在那个安宁疗护理念尚未普及的年代,陈晓燕用她的专业与爱心,为一个生命最后的时光守护住了尊严。这段温暖的记忆,如同黑暗中的烛光,始终照亮着她的护理之路,提醒着她:白衣天使的使命,不仅是治病,更是守护每一个生命最后的体面。
护理艺术:诠释护理的温度和精度
“记录上写的意识状态是清醒,但实际查房时患者处于嗜睡状态。”在周三的疑难病例讨论会上,陈晓燕的声音如春风般柔和却不容置疑。“清醒和嗜睡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清醒患者能自主应答,而嗜睡患者需要反复呼唤才能短暂回应——这细微差别可能就是病情变化的关键信号。”二十年来,她主持的专科护理查房超过1200次,参与的危重病例抢救达300余例,解决的疑难护理问题更是不计其数。
▲陈晓燕(右二)
这个看似平常的工作场景,却诠释了陈晓燕倡导的“护理艺术”。她认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护士必须具备三个维度的专业敏感度:首先是“会看”——不仅要精准捕捉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更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发现患者眉间转瞬即逝的痛楚,能读懂那只无力抬起的手臂背后的求救信号;其次是“会闻”——某些疾病会散发出独特的气息,或许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淡淡的苹果香,或许是肝功能衰竭时隐约的肝腥味,这些细微的气味变化往往就是诊断的关键线索;最重要的是“会听”——不仅要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每一句诉说,更要用心听懂那些欲言又止的担忧,那些藏在叹息中的期待。
“护理是左手握技术,右手捧温度的艺术。”在她的引领下,护理团队实现了质的飞跃:院内胰岛素泵治疗患者肠镜检查期间低血糖发生率由17.5%下降至2.2% ;“互联网+护理”服务量增长80.2%;护理满意度逐年上升。
从助力呼吸科通过PCCM认证,到带领专科基地培养百余名市级专科护士;从推动50余项精益项目改善,到荣获“抗疫先锋”等荣誉,她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护理艺术,既需要专业的精度,更需要人文的温度。
如今,这位用二十年诠释护理真谛的守望者,依然每天带着温暖的微笑穿梭在病房之间,继续书写着属于护理人的动人篇章。
东莞好医护档案
△东莞康华医院陈晓燕
陈晓燕,女,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主任护师。自2002年7月投身护理行业,她曾在上海解放军八五医院从事5年临床护理工作,2007年3月起就职于东莞康华医院,至今已在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护理部等科室深耕临床护理领域23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担任广东省护理学会第九届护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护理学会非公医疗机构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护理学会第九届“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建设与质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省护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省护士协会第二届护理教育分会副会长、市医院协会护理管理分会第三届副主任委员、市护理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理事、市医院协会医院管理评审评价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等。
科研与教学方面,陈晓燕主持或参与4项市级科研项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荣获护理学会2023年度优秀护理论文一等奖。此外,她还申报并举办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0余项。
赞
25
lax鱼
07-30
这就是医护人员的魔力吧,一笑解千愁,赞一个!👍
//娟子
07-30
陈晓燕护士的微笑真是治愈系的,感觉病都好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