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14天!60岁大爷“千疮百孔”的身体,被救回来了!
近日,东莞康华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一名特殊患者——60岁的张先生(化名)同时患有十几种基础疾病,治疗期间还连续突发获得性血友病、重症感染、噬血细胞综合征、DIC等多种致命并发症。这场持续14天的生死救援,不仅挽回了一条生命,也彰显了医护人员对复杂危重症的综合救治硬实力。 “千疮百孔”的生命:基础病遇上“致命三连击” 故事要从3月的一个深夜说起。 60岁的张先生因“呼吸困难10小时”被紧急送入我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RICU),他早已是医院的“老熟人”——脑干梗死后遗留瘫痪、气切拔管后吞咽障碍、迁延不愈的肺炎、高血压3级、下肢静脉血栓、多器官结石……10余种基础病交织,让常规治疗刚起步就举步维艰。 4月,张先生颊部突然鼓起血肿,检查确诊罕见病“获得性血友病”。体内产生的凝血因子抑制物,让他的血管变成“漏水的筛子”,传统激素治疗效果甚微,出血风险如悬顶之剑。 6月,真正的危机爆发。重症感染引发炎症风暴,体温持续飙至39℃以上,严重继发性纤溶亢进让治疗陷入僵局。6月25日,呼吸与危重医学科(RICU)紧急请重症医学科会诊,张先生被转入ICU。 更凶险的还在后面:噬血细胞综合征(免疫系统“失控攻击”导致多器官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接踵而至。张先生开始口鼻喷血,而脑干梗死让他丧失了正常吞咽咳嗽能力。 “一边是口鼻腔出血不止,一边是血栓随时堵死血管;一边要抗感染,一边要防免疫系统‘暴走’。”主管医生陈全成主治医师回忆,“抗凝与止血的矛盾,几乎把我们逼到悬崖边。” “连经验丰富的医生看了都倒吸一口凉气——10余种基础病像‘定时炸弹’轮番引爆,多种致命并发症雪上加霜。”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袁伟到现在回忆起该病例仍感慨万千。 严重异常的化验指标 破局“组合拳”:多学科协作的“生命精密计算” 面对这例“医学教科书级”的复杂病例,ICU立即启动全院多学科会诊机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血液▪淋巴瘤科、泌尿外科、口腔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药学部等多学科专家迅速集结,在三大核心战场展开“立体攻坚”。 血液▪淋巴瘤科提出“分层调控”方案: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抑制异常抗体,动态监测Ⅷ因子活性、D-二聚体等指标,精准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 重症医学科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通过血栓弹力图“小时级”调整指标,在出血与血栓的矛盾中打通“生命通道”。 骨髓穿刺确诊噬血细胞综合征后,及时启用“地塞米松”方案,成功逆转“致命免疫风暴”。 针对重症感染,团队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36小时内锁定多种重耐药病原体,将治疗方案升级为“四联重锤”: 万古霉素覆盖革兰阳性菌 头孢他啶对抗阴性菌 复方磺胺甲恶唑针对嗜麦芽假单胞菌 卡泊芬净抑制丝状真菌 同时,主管医生反复床旁纤支镜“精准气道管理”,清除深部分泌物,为肺部感染控制打开突破口。 治疗期间,张先生因严重口鼻腔出血紧急气管插管,还面临多器官功能障碍风险。重症团队制定“个体化支持方案”: 用镇痛镇静降低机体应激消耗,搭配肠内外营养方案; 动态监测电解质、酸碱平衡,每日调整治疗; 护理团队24小时轮班,精细化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救命’,更要为器官功能‘搭桥铺路’。”这是所有医护人员的共识。 14天见证奇迹:从“绝境” 到“新生”的跨越 7月3日,好消息终于传来:张先生的体温平稳回落至37℃,Ⅷ因子活性从不足10%回升至90.2%,抑制物多次为0,监护仪上的指标逐渐恢复“健康色”。 14天昼夜鏖战,实现了三大关键转折: ✅凝血系统“重生”:DIC指标完全纠正,出血风险从“极高危”降至“低危”; ✅感染“溃败”:炎症风暴平息,PCT、CRP等感染指标降至安全范围; ✅器官“复苏”:成功脱机拔管,自主呼吸平稳,尿量、肝肾功能逐步恢复。 7月10日,张先生顺利转出ICU。虽仍需面对多重耐药菌肺炎、吞咽功能障碍等后续挑战,但已实现从“生死边缘”到“稳定康复”的关键跨越。目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为他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 “这不是医生的‘独角戏’,而是多学科协作的‘大合唱’。”袁伟副主任表示,此次救治充分体现了我院的三大优势:快速响应的多学科会诊机制、精准化“分层治疗”理念、贯穿全程的“以患者为中心”人文关怀。 张先生遭遇的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下面这些知识点请收好! 噬血细胞综合征本质是人体免疫系统“失控”——免疫细胞(如T细胞、巨噬细胞)异常激活,疯狂“吞噬”正常血细胞,同时释放大量炎症因子,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甚至衰竭。 重症感染是HLH最常见诱因之一(约占30%-50%),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若未及时控制,都可能触发免疫系统“过度反击”,进而诱发HLH。 HLH并非常见病,但以下人群需高度警惕: 免疫缺陷者: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患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或器官移植术后患者; 反复/重症感染者:如重症肺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感染控制不佳者; 有HLH家族史或基础疾病者:如家族性HLH、淋巴瘤患者; 其他高危人群:新生儿、老年人、糖尿病控制差、慢性肝肾疾病患者。 3.如何早期识别感染诱发的HLH? HLH起病急、进展快,数天至数周内可恶化,早期识别是抢救关键!若感染患者出现以下“危险信号”,需立即就医: ⚠️注意:这些症状可能与普通感染重叠,但HLH患者感染“难以控制”,且伴随“全身炎症失控”表现,需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 4.如何预防HLH? HLH与感染“失控”密切相关,高危人群可通过以下措施降低风险: 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 控制基础病:如糖尿病严格控糖,免疫缺陷者规范用药; 及时治感染: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尽早就诊,避免扩散; 避免滥用药物: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需遵医嘱使用; 定期随访:有HLH家族史或既往病史者,定期复查血常规、炎症指标。

患者严重DIC后口鼻腔出血不止,多学科救治止血









赞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