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听!十五运会开幕式里的总台声音

来源:CMG观察
确定取消订阅
  • 取消
  • 确定
黄玉翠 小编
2025-11-12 09:20:09
订阅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隆重开幕,令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个瞬间?当中华儿女的体育盛会汇聚世界目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四组播音员主持人分别承担了开幕式的现场播报、电视转播解说、普通话广播解说及粤语广播解说工作,共同传播体育强国的铿锵之声。

在网友印象里,这些总台声音就像中国名场面的“专属标识”。听到这些声音,眼前浮现的不仅有大湾区热烈的风和浪,还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壮美河山,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融入现场、精准卡点、全情投入……除了这些“常规操作”,他们的播报如何各有侧重,又有哪些专业层面的所思所想?CMG观察独家揭秘。

“让世界看到中国

让中国看到自己”

“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郑钦文、苏炳添等体育健儿亮相时,热烈的掌声满溢欢欣,不仅点燃现场,更点燃屏幕前的所有观众,现场播报则节奏放缓,为这一抹全民欢腾的氛围留出空间,热浪掀起热浪,欢呼接着欢呼。

看过开幕式的观众,一定对这些画面印象深刻,承担现场播报工作的,是大家熟悉的“联播搭档”康辉、李梓萌,他们的播报直接服务于仪式现场,如何丝滑融入,调动气氛?既要卡准代表团进场的时间点位,又要留出气口,不能和中国健儿与观众的亮相互动“抢戏”,还要对文本进行更加细腻的表达。

曾多次承担体育赛事开闭幕式的现场播报,康辉分享了这次的难点:此前国际赛事中,各国代表团出场的背景音乐是连贯一致的,而全运会结合各代表团特点分别设计了音乐,节奏特别紧,对表达的要求也更高。“内蒙古自治区体育代表团出场时,伴着马头琴的长调旋律,我的声音也多一些悠长和辽阔的感觉。而东道主代表团出场时,音乐转换到《我和我的祖国》,就需要更昂扬更热烈的声音,一定把气氛给顶上。”

许多网友都有同感,二人现场播报的状态比平时在新闻节目中更加兴奋、更加昂扬。首次参与体育赛事开幕式播报,李梓萌对现场的氛围感受更加强烈:“播报新闻需要客观准确,而这次要体现出国之大事的庄严、隆重和热烈。无论是对祖国的深情厚爱,还是对体育精神的由衷赞叹,都要调动我们内心这份真诚的情感,通过麦克风传达给现场的观众,和现场共同完成这场盛宴,达成一场情绪的共鸣。”

而现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当属火炬点燃。“最后三位粤港澳运动员一起点火的环节,我们对着排练视频反复演练,数着他们的步数开嗓,尽可能是我们话音刚落,火炬就缓缓燃烧起来,最终也完美实现了这样的效果。”如网友所说,在最激动人心的时候,这个旁白简直是画龙点睛!

从大国时政的新闻一线到体育赛事的现场播报,面对这项看似很有反差感的工作任务,他们表述角度不同但同样专业:“作为媒体人,现场带来的兴奋、自己职业责任的承接,包括完成信息及情绪的传递,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样的。这次全运会不仅是让国际体育界看到中国,更是让我们自己看到自己,感受到我们自己身上这样充沛的力量和昂扬的精神。”

总台主持人康辉、李梓萌播报中

开幕式现场播报团队

为屏幕前的观众

寻找“在场感”

体育就是在场,而这次的“在场”很不一样。

升国旗奏国歌时,数万名观众自发起身,面朝国旗站定;听到岭南儿女的拼搏与呼喊,不由得为之热血涌动;看到咏春醒狮、听到粤剧古曲,一幕幕武侠经典闪过眼前……这些属于中国人的默契,是本届全运会独一份的“在场感”。

担任开幕式电视转播解说员的沙桐、梁毅苗,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不同于近年奥运会、世运会等国际赛事,全运会开幕式是一场纯中国化的表达,50分钟的仪式部分和30分钟的文体展演一气呵成,里面有盛世中国的豪气,更有众志成城的心潮。”而他们的任务,是为屏幕前的观众做好内容解读,将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发展与大湾区的历史成就娓娓道来,把开幕式的内涵与深意点透,让屏幕外的观众也能代入其中。

《时代华章》这个体现新时代湾区人民接续奋斗的节目,让无数观众印象深刻。这段节目不但有类似于舞台剧的情节表演,还有艺术感拉满的舞蹈演出。如何将自己的声音在讲述故事和抒发情感之间切换,如何让解说的情绪从平静到涌动,再到喷薄而出?这种层层递进的情绪创作非常考验播音员的基本功。

解说词文本

沙桐说:“排比句式有中国语言的韵律美,把气氛越推越高,我们是在抒发所有人为全运会共同倾注的情感与付出。要想用我们的解说去感染观众,我觉得首先要感染我们自己。”

怎么当好情感上的“嘴替”,梁毅苗这样总结:“首先要对节目精准把脉,将流程烂熟于心,找准声画对位的点。其次要保持专注,将自己全情投入其中,理解每一处表达的内涵与深意。”

作为专业的体育主持人,他们的表现离不开平日的积累与熏陶:“此前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祭拜时,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就萦绕心中,为我们做了情绪铺垫。开幕式前,现场大屏播放了许多新中国体育发展的短片,看到某位运动员,大家可能记不清他拿过什么奖,但他在场上拼搏的画面一下子就会闪现。我们会不由得激动,但要稍稍克制些,把情绪沉淀在心里,表达才会更有张力。”

总台体育主持人梁毅苗、沙桐

团队合照,图中为电视转播撰稿李涛

总台开幕式电视转播解说团队

“做听众的眼睛”

寻找盛会背后的内涵

全运会开幕式的鳌鱼是什么鱼?舞蹈演员的裙子造型是水母吗?当诸多舞台细节登上热搜、被网友津津乐道,许多中国之声的忠实听众已在广播解说中找到答案。

面向广大听众,总台中国之声解说员婉莹、尹麒则用声音“泼墨挥毫”,细致描绘开幕式现场,在不与现场表演、播报声效冲突的基础上,做听众的眼睛,为听众提供更多信息。“每次彩排,我们都尽可能记录下所有的细节,包括舞蹈演员、服装颜色、甚至地屏的场景转换,严格卡着时间,‘见缝插针’地解说。”

从使用增强现实AR技术呈现港珠澳大桥、中华白海豚,到舞蹈演员化身的“海洋精灵”、脚踩“闪烁五彩光斑的圆环车”,这些对画面的“有效注解”,源自团队的耐心探寻。尹麒回忆:“团队大部分是北方人,每次到现场,都会有抑制不住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到彩排间隙,大家就散出去,分头找演职人员了解节目内容。”比如最初让大家摸不着头脑的“龙头鱼”,其实是“鳌鱼”,团队经查证,解读出它在岭南文化中的吉祥寓意。

解说词文本

更多信息,不仅有关现场。“听到文字,大家会自然联想到岭南的历史、人文底蕴,这是声音的魅力,也是广播的特性,而充足的信息能打开大家丰富的想象。”婉莹分享,30多页的解说词里,还有许多全运会和大湾区的介绍性文字。“直播开始前2小时,我们在稿件中加入了最新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帮大家打开视角,从更深层次上感知全运会的意义。”

身处其中,团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这场国内最大的体育盛事,成为了展示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场域。如果说不久前的九三阅兵是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那这场全运会也是对英烈的告慰,借着全运会,中国打出了一张拼搏的‘体育牌’,更打出了一张自信的‘文化牌’。”

总台主持人婉莹(左)、尹麒(右)

团队合照

总台中国之声直播解说团队

从物理联通到心意联通

用声音当好“东道主”

有网友说,全运会开幕式像一场岭南文化展演,秀出了大湾区作为东道主的风采和热情,而其中的重要一环,来自总台大湾区之声的粤语解说。

本届全运会首次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承办,是香港、澳门首次承办全国运动会,也是全运会办赛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创新实践。总台大湾区之声主持人陈星、泽宇对开幕式现场进行粤语解说,正是用亲切的乡音当好东道主,让盛事更贴近每一位大湾区居民。

“我第一次进场馆,看到主舞台就惊呼了,真正感受到导演组贯穿其中的‘同心’‘融合’巧思。”陈星感慨,即便近期一直在报道全运会,但真正走进开幕式现场,还是会被这份同心办会的心意感动。“开幕式前一天的公路自行车赛穿越粤港澳三地,选手需6次通过口岸,却可以无需刹车、“无感通关”。由此可以想象,三地为办会提前做了多少工作。这次全运会,真的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又做了一大步探索。”

“作为大湾区人,用粤语全程转播开幕式,在家门口向全国传递赛事激情,就像在电波中跟老朋友分享自己家乡的蜕变。”主播泽宇说,整场开幕式用“同心圆”串联粤港澳三地的文化记忆,每一幕都是湾区发展的生动注脚,这份东道主的自豪从麦克风响起的瞬间就直达心底。“为了让解说更加亲切,我们还微调了一些表达,如将‘系着红色围巾’改为‘扎着红色围巾’,听起来更地道。”

用广播频率见证大湾区的成长,两位主持人这样总结当好东道主的底气来源:“几年前大家关注的,还是交通基建上的‘硬联通’,随着各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软联通’不断深入推进,‘心联通’也就越来越紧密了。现场有不少香港嘉宾,刚好坐在我们转播间附近,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兴奋和投入,那是发自肺腑的。”

总台大湾区之声主持人泽宇(左二)、陈星(右二)

团队合照

总台大湾区之声直播解说团队

本次解说,感受如何?大家不约而同提到了“文化自信”:情绪是饱满的,但不是“喷涌而出”而是“缓缓流淌”,把情感放宽、铺厚,大方从容地讲述中国。

赛场上,拼搏是顶级的浪漫,而全运会的浪漫,始于开幕式上的文化联欢。古今交响,山海同心,总台播音员主持人用不同视角讲述着全运会的多元侧面,一字一句,铭刻着体育强国的今朝荣光,也共振出湾区记忆的悠长回响。

12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