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友善东莞・益路同行”城市慈善徒步活动举行
晨光中的旗峰公园,数千名爱心市民迈着坚定步伐踏上8.9公里慈善赛道,用脚步丈量公益初心——这是2025年“友善东莞・益路同行”城市慈善徒步活动的动人场景。

如今的东莞,慈善事业早已不是单点闪光,而是以党建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以全民为根基,在乡村振兴、灾害驰援、特殊群体帮扶等领域织就温暖大网,更借公益创投活动激发创新活力、凭“关爱环卫工”项目守护城市美容师,用累累硕果诠释“制造业名城”背后的“慈善温度”。
党建领航:慈善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慈善事业要走得稳、走得远,必须坚持党建引领”,这已成为东莞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与核心共识。东莞市慈善会党支部始终把党建摆在首位,持续推动党建与慈善业务深度融合,以“红色引擎”激发公益活力、提升服务效能,不断筑牢“莞邑慈善”品牌根基。通过将公益创投等品牌项目纳入党建引领的整体框架,市慈善会实现了慈善创新与精准帮扶的有机统一、同频共振。

在思想引领方面,党支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及省、市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创新实施“慈善+百千万工程”模式。依托公益创投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聚焦民生痛点与发展难点,成功孵化出一批兼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优质项目。党支部党员通过深入调研、精准对接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切实将慈善温度融入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在行动落实上,党支部以党建活动为纽带,全年组织开展慈善主题党日、镇村民生微调研、跨部门结对共建等活动20余场,动员近百名党员志愿者深入基层、走访一线。在关爱特殊困难家庭儿童时,党员带头走访慰问,主动链接资源,既在物资支持与志愿服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也有效凝聚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多元力量,逐步构建起“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新格局。
精准施策:织密民生需求“保障网”
“慈善不是简单的捐款捐物,而是要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基于这一认知,东莞慈善事业始终聚焦民生痛点难点,覆盖来莞建设者、退役军人、高龄老人、孤独症儿童等群体,用特色项目送去“定制化温暖”。
慈善模式创新上,公益创投活动是激活社会力量的重要抓手。市慈善会分别于2018年、2021年、2023年启动了第一届、第二届及第三届公益创投活动,三届公益创投活动累计资助慈善公益项目114个,累计投入资助资金逾915万元,累计受益逾10万人次,围绕为老服务类、助残服务类、青少年服务类、救助帮困类、居民参与服务类、志愿服务类、其他公共服务类共7个类别,资助具有可持续性、创新性、示范性的慈善公益项目,整合慈善资源,打造“莞邑慈善”品牌,让慈善力量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持续推动我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日常民生服务中,“民生大莞家”服务品牌项目累计办理民生“微心愿”超20.21万宗,支出1.26亿元,从“加装扶手”到“修补屋顶”,为群众精准解决身边的“小急难”问题,将温暖送上门;养老“大配餐”项目投入4013.6357万元,覆盖20余个镇街,为数千名高龄、独居老人每日配送热乎饭菜,化解“空巢”孤独;“关爱环卫工”项目,为全市一线环卫工送去东莞“友善之城”的关爱与温暖,累计惠及一线环卫工22.7773万人次,资助总价值2221.635万元。
特殊群体需求更被细致关照。“星光行动”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支出救助资金581万元,累计救助孤独症儿童780人次,减轻困境家庭康复负担;“海豚计划”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打破户籍限制,支出救助资金766.9万元,累计救助脑瘫儿童911人次,填补东莞非户籍脑瘫儿童康复救助空白。
此外,“东莞慈善·彩虹书包”项目为东莞市内外家庭困难儿童给予助学帮扶及精神慰藉;“东莞慈善·玉兰关爱”女性健康项目为遭遇重大疾病、心理疾病等困难妇女给予救助;“东莞慈善·参战退役人员临时救助”项目对家庭困难的莞籍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进行帮扶援助,为老兵解燃眉之急,每个慈善项目都精准对接需求,让帮扶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内外兼修:构建慈善帮扶“同心圆”
东莞的慈善视野,既扎根本土乡村振兴,也延伸至对口帮扶地区;既着眼日常民生,更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持续拓展帮扶边界,形成“内外兼修、急缓兼顾”格局。
在乡村振兴领域,市慈善会紧扣“绿美东莞”生态建设需求,推进扶贫济困、乡村振兴类公益项目逾670个,覆盖产业帮扶、基础设施改善、教育支持等领域,从资助镇村完善灌溉设施,到助力农户发展特色种植,再到为乡村学校配备教学设备,慈善力量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助力。
在对口帮扶地区,东莞“大爱”掷地有声。自2019年起,市慈善会为对口帮扶广东韶关、揭阳,云南昭通,四川甘孜,西藏林芝、类乌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贵州铜仁等贫困地区募集款物逾11420万元,为助力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的莞邑力量。

在贵州省铜仁市多区县资助建设慈善超市,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模式,提供物美价廉商品与便民服务;资助铜仁市慈善金秋助学项目,助贫困学子圆梦;在万山区、碧江区打造“慈善+社工”帮扶模式,通过发挥东莞社工“传、帮、带”作用,助推精准帮扶,为安置点社区开展社会工作慈善帮扶服务,传递莞邑慈善力量。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市慈善会积极探索“慈善+”模式,开展“莞爱三师育苗”慈善帮扶项目,链接东莞爱心企业为五十三团第一小学捐课桌椅、建心理辅导室及报告厅、送图书资料,还为困难学生发助学金与彩虹书包,营造社会参与援疆教育的良好氛围。

面对自然灾害,东莞慈善以“速度”与“温度”担当。今年汛期,广东部分地区遭暴雨灾害,市慈善会第一时间启动“支援广东省防汛救灾爱心募捐活动”,通过官方公众号、本地媒体更新灾情与捐赠进展,吸引数千名爱心人士及企业响应,募集善款迅速转化为饮用水、食品、帐篷等救灾物资,注入“东莞力量”。此外,为响应蚊媒传染病防控部署,市慈善会结合流浪人员救助需求,派发150份防蚊物资,守护其身体健康。
全民参与:让慈善成为城市“生活方式”
从旗峰公园千人慈善徒步,到“莞马”赛道旁公益摊位;从“520公益文化节”互动游戏,到中华慈善日成果展示——东莞不断打破“慈善是少数人参与”的认知,通过多元宣传与创新场景,让慈善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全民共享的生活方式。

在时间节点上,东莞让慈善宣传更具仪式感。2025年世界读书日,市慈善会联合爱心企业开展“阳光伴我行”活动,向特殊儿童捐赠康复轮椅与“彩虹书包”;“520公益文化节”设爱心摊位,开展互动游戏、公益咨询,吸引超2000人次参与;中华慈善日,市民政局以东莞地标集体亮灯的形式开展“善・耀东莞”宣传;“莞马”赛事期间,公益摊位涵盖多个慈善项目,还设“致敬环卫工”互动区,市民可捐物资、写祝福,让运动与慈善碰撞火花。
如今的东莞,慈善不再是单一的捐款捐物,而是日常的生活选择——可能是徒步中的坚持,可能是义卖超市的选购,可能是为灾区的捐款。每一份微小善意,都在莞邑大地汇聚成“人人慈善、友善同行”的磅礴力量,勾勒出“制造业名城”与“友善之城”交相辉映的图景。
未来,随着更多人加入公益行列、更多创新慈善场景涌现,东莞慈善故事将续写新篇。市慈善会也将继续以爱为纽带,串联企业、社会组织与市民的善意,让慈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发芽,让“益路同行”的脚步迈向更远前方,为建设更高水平“友善之城”注入温暖坚定的力量,书写东莞慈善新答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