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话十五运会:见证湾区融合,书写同心篇章
记者节,报道十五运会的记者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
今年11月8日是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恰逢十五运会开幕式即将举行。当天上午,广东省委宣传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在主媒体中心,为前来参与赛事报道的媒体记者们举办了一场简约而温馨的庆祝活动。
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十五运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盛会,更是媒体人携手同行、共话融合的平台。在记者节的温暖氛围中,多位媒体记者结合自身从业经历,讲述了赛事背后的湾区温情、发展变迁与同心力量。

记者与蛋糕合影留念 南方+记者 段奇 摄
节日惊喜藏心意
虽已投身新闻行业10年,但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卢静怡却是首次过记者节。当天上午,当她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主媒体中心报到时,志愿者告知她,11时08分将举办记者节切蛋糕庆祝活动。
活动现场,印着“记者节快乐”的主题蛋糕让她倍感惊喜:“蛋糕制作者融入了很多巧思,比如蛋糕长1.1米、宽0.8米,对应11月8日记者节;蛋糕上装饰了相机、话筒、笔记本等图案,还摆放了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吉祥物。”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齐聚一堂,交流报道心得、相互采访取经,更让她深切感受到“同行一家亲”的亲切感。
除了记者节,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期间,有好几位记者度过了自己的生日,澳门日报记者张志明便是其中一位。11月7日过生日的他,收到了组委会送上的贴心祝福——生日蛋糕。这些细节,让他真切体会到十五运会对媒体人的细致关怀。
从设施升级到理念革新
如果说卢静怡感受到的是“初遇的温暖”,那么张志明见证的,则是“跨越三十八年的深刻变迁”。作为从业38年的体育记者,张志明曾参与六运会、九运会、广州亚运会等多届体育赛事报道。据他回忆,采访广州六运会时,新闻中心的电脑没有鼠标,全靠键盘输入指令操控;如今的十五运会,网上新闻中心响应迅速,比赛官方照片能第一时间获取,数字化、云端化服务让媒体记者的工作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参会记者在媒体中心与机器人互动 南方+记者 段奇 摄
在办赛理念上,张志明对十五运会“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方针尤为认可。此次十五运会广东赛区共使用75个比赛场馆,其中超过90%是对原有场馆升级改造而来;港澳赛区也坚持最大化利用现有设施,避免新增建设带来的资源消耗。“这是非常先进的理念。”张志明说。
更关键的是,很多场馆在改造之初就兼顾了赛后利用与全民健身需求。“香港启德体育公园、广州大学城体育场、天河体育中心等,改造前就提前规划了赛后使用场景,真正把赛事需求和长期利用结合了起来。”张志明认为,这种节约利用的思路,为日后各类大型赛事的举办提供了新范本。

中国国际棒垒球中心十五运会棒球比赛场地。 南方+见习记者 赵子杰 摄

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体育场内景。南方+记者 姚志豪 仇敏业 摄
体育为桥联三地
采访中,两位记者不约而同提到了横跨粤港澳三地的男子自行车赛。作为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举办的自行车赛事,它以231.8公里的赛道串联起粤港澳三地,选手全程实现6次“无感通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生动实践。“看着选手无需停下通关,一路畅行三地,真切感受到大湾区‘无缝衔接’不是口号。”卢静怡说。

公路自行车赛男子个人赛,大部队返程抵达港珠澳大桥白海豚人工岛。
赛场之外,赛事的融合价值早已超越体育本身。卢静怡常驻内地,需要频繁往返香港与广东之间,通关方式的巨大升级让她印象深刻:从纸质卡片到指纹验证,再到如今的刷脸“无感通行”,越来越便捷的跨境体验,为三地媒体交流与赛事报道提供了极大便利。
让张志明印象深刻的,是粤港澳三地日益频繁的体育交流。他认为,三地深度交流让澳门体育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武术项目便是典型。“通过与内地开展常态化交流,以及一大批内地教练员的指导,澳门武术从昔日基础薄弱,发展到如今能在国际、亚洲赛事中斩获奖牌。”他表示,此次十五运会将成为澳门展示体育实力的重要平台,推动澳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双重繁荣。

公路自行车赛男子个人赛,选手们来到港珠澳大桥白海豚人工岛。
赞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