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粤黔协作·莞爱铜行|从“搬得出”到“能致富”,莞铜携手共绘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来源:羊城晚报
确定取消订阅
  • 取消
  • 确定
黄佩玲 小编
2025-11-07 16:04:54
订阅

山海有情,千里同心。2025年,莞铜东西部协作走过五载春秋,从脱贫攻坚的并肩奋战到乡村振兴的携手同行,东莞与铜仁以使命为笔、以实干为墨,共同书写了东西部协作的动人篇章。五年来,“东莞力量”与“铜仁禀赋”深度融合,在消费帮扶中架起连心桥,在劳务协作中铺就致富路,从教育医疗的“软实力”提升到文旅产业的“硬支撑”打造,每一步都镌刻着两地人民的情谊与智慧。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等因素,贵州省曾是全国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武陵山腹地的铜仁市,是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据铜仁市生态移民局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搬迁群众共安置6.5万余户,29.4万群众走出深山,迁入新居。然而,“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如何确保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广东省东莞市结对帮扶贵州省铜仁市,围绕产业协作、就业帮扶、社区基础建设持续发力,不仅助力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更推动一批特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书写了一份居安、业安、身安、心安的“后半篇文章”。

产业扎根,筑牢增收“造血”根基

莞铜相距千里,玩具产业让两地紧密相连。在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当地的“明星”玩具企业——乐嘉文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嘉”)、松桃巧积玩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巧积”)都是借东西部协作的东风,于2021年从东莞落户松桃。

敞亮的车间、整齐的工位、忙碌的身影……走进巧积的生产车间,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各条生产线高效运转。员工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加紧赶工,针线布匹经过她们的一双双巧手,成为花色各异、款式新颖的毛绒玩具。生产负责人麻明智拿着一个蜘蛛侠面套告诉记者:“公司总部位于东莞市石排镇,每天都有货运车往返铜仁—石排。原材料16小时从东莞运抵后先入库、上机,经过激光切割、车缝、填充棉花、手工缝合等一系列工序后,再打包装运回石排,由总部进行销售,最后进入市场。”

“巧积现有员工300多人,基本上都是当地的留守妇女。她们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中午回去做饭,照顾家人。”据麻明智介绍,东莞企业总部负责研发、接单、销售,巧积负责生产,是一种“东莞总部+松桃基地”的模式。员工们的就业方式很灵活,工资按照计件计算,多劳多得,每月收入一般都有三四千元。

2021年,这家企业从广东东莞落户松桃,“轻装快跑”“拎包入住”,从签约到投产仅用时43天。此后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两地不断创新服务链、产业链融合,探索“松桃总部+乡镇微工厂”的发展模式。

33岁的彭开燕家住松桃团山社区易地搬迁安置点,丈夫在海南打工,过去几年,因为要照顾家里小孩,她没办法外出务工。“其实我心里无时无刻不想着在照顾家庭之余,能上班赚点家用。去年4月,我进入巧积做手缝,前两个月有师傅带教,现在熟手了,3000多元的月薪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她每天骑电动车五分钟上下班,中午能回家做饭,下午四点半,孩子由厂里开设的“四点半课堂”专人照看。“一个月三千多,家也顾得上,心里踏实了。”

彭开燕所说的“四点半课堂”设在食堂旁边的一个房子里,面积约400平方米,里面配置电视、玩具、课桌,专职老师石启亚告诉记者说:“每天下午3点,女工们会陆续把小孩送过来,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四年级的都有,我负责看管、辅导作业,等家长们下班了再把孩子领回去。”

如今,一条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从总部基地到乡镇微厂的完整产业链已在松桃悄然成型。目前已累计投入8000.8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及6700万元财政衔接补助资金发展产业就业,并发展乡村振兴“微”工厂28家。在松桃县正大镇的乐嘉玩具微工厂,专注于玩具产品零部件代加工,工序简明易懂,员工都是当地镇上的老百姓。

记者走进微工厂看到,里面设置了移印、喷油两个工序,仅65台移印机就可提供60多人就业。据微工厂负责人龙智兴介绍,每月能解决140多人零散工人就业。员工们以前要么在家带娃,要么干农活,现在的工作相对稳定,每个月能拿3000多元,真正做到顾家和赚钱“两不误”。

稳岗就业,铺就家门口的致富路

产业落地,就业稳住。在德江县,一家从签约到开工仅用25天的玩具企业如今也已是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据诚昊玩具公司行政部经理田茂铭介绍:“厂房是现成的,水电是及时通的,招工是一起跑的。”不到一个月,企业就招到400多名本地工人,顺利完成首批订单,实现签约百日内投产见效的“奇迹”。

自2024年10月开工以来,诚昊一期四层厂房已满负荷运转,解决周边1000余名群众就业,预计2026年项目二期全面建成后,累计将盘活厂房面积共94000平方米,形成超5000人规模的就业社区,且因其毗邻重庆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周边省市区县的务工人员。

走进公司车缝车间,100多名工人正埋首操作平车,手中的布料迅速变成玩具半成品。经过冲棉、挑形、整形、检验等多道工序,一只只造型可爱的“三代星星人”毛绒玩具陆续下线,即将发往国内外市场。

据了解,为满足务工人员居住要求,让其稳得住、能致富,公司还为员工提供保障性住房,企业承担大部分租金,员工仅象征性支付1.5元/平方米。

位于印江县峨岭街道的兴民安置点是县内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23年以来,“为了方便安置点群众就业,我们连续两年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共计950万元,并整合其他资金,在离安置小区仅一路之隔的地方建设了2栋厂房。”东莞市寮步组团在印挂职干部张羽穆介绍,翔云服装厂正是入驻厂房的企业之一,也是东西部协作的成果。在政策推动下,这家广东企业落户印江,为当地群众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翔云服装厂的车间里,缝纫机嗒嗒作响。曾在广东鞋厂打工多年的帅文珍回到了家乡:“技术在手上,跑不了,以前在广东是‘外地人’,现在是‘老师傅’。”家里老人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平时老人有个头疼脑热,十分钟就到家了。”帅文珍说。

她的工友冉民军夫妇,过去辗转广东、浙江打工,成了孩子电话里的爸爸妈妈。如今夫妻同在家门口就业,孩子就在社区学校上学,“一天能做120多件,熟手了,下班还能辅导孩子写作业。”

为了让企业留得住、群众能增收,孵化园统一配套消防、水电、货梯等设施,并提供租金减免和社区代管服务。一批批返乡人员在这里重拾技能、安身立命,完成了从“外出务工”到“回家就业”的人生转变。

精细治理,打造“四安”幸福新家园

让搬迁群众不仅“有房住”,更要“住得安心”,是东西部协作走向深化的重要标志。在万山区的旺家花园易地搬迁安置点,安置了来自思南县、石阡县、印江县1.8万余名搬迁群众。如何让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搬迁群众真正融入新环境、找到归属感,成为社区治理的关键。

积分超市,激发社区活力。2022年,社区依托东西部协作资金打造“积分超市”,实行“1积分=1元”兑换机制,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即可获取积分,累计下来的积分可换取相应价格的生活物资。居民涂当玉说,通过参加社区志愿活动,自己每月可获得200至300的积分,基本满足日用需求。“有了积分超市,大家做事更有动力,社区也更和谐。”

在旺家社区,还有一间20平米的“英姐来帮忙”工作室,成了搬迁群众另一个温馨的家。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居委会主任何英常与搬迁群众围坐一圈亲切交谈,专门帮助新邻居熟悉环境、解决生活难题。

硬件投入,筑牢服务根基。莞铜两地建立协作关系以来,东莞帮扶资金710万元建设旺家“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和多功能文化广场,借鉴东莞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帮助社区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让搬迁群众实现“居安、业安、身安、心安”的“四安”家园建设。广场上,羽毛球场、篮球场、棋牌桌一应俱全,成为居民交往、休闲、融合的重要空间。

搬出大山后,绣出新生活。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社区建起民族手工艺品电商直播基地,聚焦“黔货出山”,将搬迁群众带来的苗族刺绣、土家织锦等传统手工艺,通过现代电商平台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两根针、两根线,上盘下拉,绣娘们重复着这一步骤,手中五彩的丝线变成了绣布上的太阳花,如同她们的新生活一样灿烂。工坊里,陈列着她们手工完成的盘绣手袋、抱枕、挂件等产品。在家务工的群众可通过零散的手工兼职,创造剩余价值。基地负责人说:“这既留住农村的特色,也为群众提供创业就业机会。”

2021年以来,莞铜协作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中逐步构建起以产业为根基、就业为保障、治理为支撑的发展体系。从深山到城镇,从安置到融合,搬迁群众逐步实现“稳得住、有就业、能融入”的转变。山海相连,正持续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效助力。

16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