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流量变“富泉”!汕头“网络强村”工程精准浇灌“百千万工程”
日前,汕头澄海狮头鹅产业城内,一场卤鹅技艺大赛刚刚落下帷幕,赛场外的直播区却依旧人气高涨——众多网络达人们面对镜头畅谈卤鹅制作技艺,同步开展狮头鹅卤制品、文创产品及隆都镇文旅资源的直播推广,线上互动不断,后台订单数持续攀升。
一部手机,一条直播线,正在悄然改写汕头乡村的发展路径,而这也正是汕头实施“网络强村”助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写照。
据悉,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汕头市委网信办、汕头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网络强村”助力“百千万工程”工作,通过打造乡村直播间、培育“乡土网红”带头人、推动网络名人进村下乡等举措,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流量成为“新农资”,助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直播间成“新农具”:从硬件升级到运营创新的全面赋能
在汕头市“网络强村”工作内容中,打造乡村直播间被列为重点任务之首,并明确提出“优化现有存量”与“挖掘拓展增量”双轨并行的策略。
澄海区卤鹅技艺大赛的直播实践便很好地展现了这一规划的落地成效。记者在活动现场采访时看到,大赛创新采用“互联网+”融合传播模式,赛场边设立的“移动直播间”直接架在烹饪区旁,主播既可以随时展示选手的烹饪过程,又能直接采访评委,实现了“实时展示”与“现场互动”的有机结合。
澄海区卤鹅技艺大赛在“互联网+”中提升品牌影响力、拓宽产品销路
“我们不仅要让卤鹅香飘潮汕,更要让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澄海区副区长蓝宗楷说,目前澄海区狮头鹅的年饲养量超800万只,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60亿元,正向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迈进。此次大赛不仅实现了“互联网+活动”聚人气,更通过“互联网+消费”促转化,“互联网+文旅”塑品牌,为本土农产品拓宽销路、提升品牌影响力注入新动能。
事实上,在田间地头、特色种植养殖基地等设立“移动直播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例如,“90后”返乡青年、澄海区金涛种养专业合作社主理人金书涛就借助互联网的东风,通过线下宣传和线上电商平台搭建产品销售网络,不断开拓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让狮头鹅不再仅局限于潮汕地区,而是作为潮汕美食的文化名片远销全国各地。
这种变化得益于汕头市对乡村直播间的系统性改造。据悉,汕头通过摸排各区县现有场地,激活一批闲置空间,将其升级打造为专业化直播间,架接起农户与商户间的“网络桥梁”,并指导直播间配备主理人,建立运营规范和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汕头还紧扣“网络强村”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培训,邀请汕头电子商务协会的资深专家,联动本地电商平台、直播基地,为乡村直播间主理人、“乡村网红”和年轻村干部等新农人搭建起实战型学习平台,课程内容从“基础入门”到“进阶提升”,覆盖了不同基础的学员成长所需,力求让学员“学得会、用得上、能创收”。
“乡土网红”变“新农人”:数字技能培训点燃乡村活力
汕头城乡底蕴深厚、资源丰富,除了享誉海内外的潮汕美食、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唯美旖旎的山海风光,还有金灶橄榄、雷岭荔枝、永新大芥兰等绿色优质的农特产品,不少农户守着“金招牌”却愁销路——要么不会做短视频,要么直播时留不住人,数字技能成了制约乡村发展的“拦路虎”。
汕头开展“网络强村”数字技能培训,培训“乡土网红”
为此,汕头市将培育“乡土网红”带头人作为“网络强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提出要“量身打造个性化IP”,达到“要让农产品‘说话’,先得让新农人‘会说话’”的目的。在澄海卤鹅大赛中,我们看到了这一策略的成效。
大赛不仅是技艺比拼的舞台,更是“乡土网红”展示的窗口。参赛的卤鹅师傅们通过直播镜头,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狮头鹅文化的传播者。裁判长郑创坤在点评中指出,如今卤汁调配已从过去靠厨师经验判断,发展到用仪器精准测量,这种专业化、标准化的趋势正通过直播传递给更多从业者。
聚焦人才专业化,汕头市精准施训,组织53名“乡土网红”带头人培养对象参与省委网信办组织的千名网红大培训,由抖音、小红书、拼多多等商业平台和大型MCN机构中的“实战派”主播授课,课程直指乡村网红的数字技能需求。这种“定制培育提升”模式在汕头已初见成效。
“以前拍牛肉丸视频,就对着产品拍,没人看;现在知道要拍师傅手工捶打、煮汤冒热气的场景,还要加句潮汕话‘食过才知’。”在今年8月17日的一场汕头“网络强村”数字技能培训课上,金平区潮汕肉丸店孙女士“恍然大悟”,语气里满是兴奋,“我们不仅要学会‘玩流量’,更要让流量变成销量,让汕头的乡村在数字时代,既留住乡愁,又充满商机。”
像孙女士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近年来,汕头聚焦村干部、返乡青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等群体,着力培育“乡土网红”带头人,结合个人特质、乡村资源优势以及市场需求,从形象包装、直播风格塑造、内容定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策划,打造专属“人设”。
值得一提的是,汕头的“网络强村”数字技能培训并非“一锤子买卖”,而是真正做到让学员“出了课堂有阵地,遇到问题有帮手”。
近年来,汕头市委网信办持续推进“网络强村”工作,通过建立“汕头乡村网红人才库”,联动电商协会、本地网络名人为本土乡村网红提供账号孵化运营指导,并组织学员走进典型镇村开展主题采风活动,在生产一线指导学员拍摄“果园采摘”“渔民赶海”等乡土题材短视频。同时,组织学员走进直播基地实训,促进资深主播与“新农人”交流合作,凝聚起助力乡村振兴的共识与合力。
流量转化“新农资”:从单点突破到全产业链赋能
“网络强村”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乡村产业全链条。澄海区的实践表明,网络赋能已从简单的直播带货,拓展到品牌建设、文旅融合等多维度——澄海狮头鹅产业城在大赛当天正式启用,该项目集全产业链服务、文化展示、体验消费于一体,成为狮头鹅产业走向集约化、品牌化、国际化的重要平台。
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之际,汕头市积极发挥互联网优势,结合本地特色,打造出一支由返乡青年、新农人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组成的新时代青年力量,他们立足潮汕、勇闯云端,以网络数字赋能传统,用创意激活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网络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破圈出彩,这也正是该项工作中“推动网络名人深耕乡村”理念的具体落地。
雷岭果园里设置乡村直播间,助力雷岭荔枝丰产又丰收
比如,省级非遗“老菜脯制作技艺”传承人高玉婷,作为一名“90后”音乐专业返乡新农人,化身“潮汕版李子柒”,通过短视频记录老菜脯创新应用,全网点击量超千万。她借助直播带网友“云”逛晒场、“云”品乡情,让老菜脯“圈粉”无数年轻人;“00后”“青菜妹”杜梓妍以质朴真实的视频记录乡村生活,在央视等媒体关注下,成为连接农产品与全国市场的“老式少女”;青年传承人姚汶则通过生动影像,将“金二顺生腌膏蟹”打造为全网追捧的“潮汕毒药”,带动核心原料牛田洋青蟹热销全国;孙芸芸创新推出60多种猪肉饼口味,通过视频号科普推广,使这项传统技艺从巷口小店走向全国各地;法学硕士刘镇涛放弃白领工作,返乡将600多亩撂荒地变为高产田,并建立直播基地,带领村民开拓电商渠道,单场直播卖出超50万斤榴莲蜜薯;返乡青年林奕浩则通过自媒体展示家乡风貌,独创“南澳岛手绘地图”等文创产品,以创意为文旅发展赋能。
从非遗传承到农产品销售,从乡村生活展示到文旅推广,汕头青年正以激情与才智在互联网浪潮中奋勇前行,为“百千万工程”写下生动注脚,而电商新业态则正成为强劲引擎,持续赋能汕头的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金平区引导青蟹养殖户充分运用电商直播平台打造“牛田洋”品牌,并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措施,进一步推动青蟹、对虾、鲈鱼等产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与品牌化,真正实现从“养在塘间”到“链上云端”的跨越;龙湖区龙头村作为省级典型村,开展公益电商培训,惠及千余名青年,推动毛织、玩具等传统产业借助直播“飞”向全国,2025年以来直播销售额约千万元;濠江区通过政校行企合作建立跨境直播基地,吸引高校学生化身“乡村好物推荐官”,使直播带货成为乡村产品走向全球的传送带;潮南区的雷岭荔枝产业也依托“互联网+”和冷链物流优势,培育本地“乡村代言人”,实现总销售额1.1亿元,同比增长19.6%,绘就了一幅农民增收、产业兴旺的好“丰”景。
赞
20
infinity
4小时前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