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5位优秀教师如何用行动接续“师者之光”
教育,是知识的传递,是心灵的唤醒,也是点亮一盏灯,然后看着这束光,照亮更多的人。今年9月,我们循着5位优秀教师的足迹,一同聆听了他们用岁月谱写的育人故事,感受了他们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温度。10月30日中午12:00,2025年度第九期“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学习活动(总第四十七期)上线,在另外5位优秀教师身上,探寻教育最本真的力量。
李炽强老师将爱与责任接续传递,让“师者之光”生生不息;陈秋婵老师践行因材施教,陪伴孩子走向属于他们的那片星空;冯春柳老师把家国情怀装进课堂,让“红色温度”可触可感;邹洪来老师俯身蹲下,看清每个孩子真实的模样;邓良利老师则牵起“小蜗牛”们的手,带他们去看这世界最美的风景。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诠释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陪伴,是点燃,也是守护。
故事一
东莞市道滘镇济川小学教师李炽强:传递爱与责任,接续“师者之光”
因为童年的一束光,东莞市道滘镇济川小学李炽强老师已在讲台上站了三十三年。这份坚守,如同破土而出的种子,生根、发芽、成长、壮大,而他也活成了自己当年向往的模样,把光传递给一届又一届学生。

在李炽强小学五年级时,从县师范学校毕业的张灿英老师,成了他的班主任。张灿英既教语文、也教音乐,她把学校当成了家,宿舍成了第二办公室,还用微薄的工资买来白纸,抄写《校园的早晨》《早晨的歌》《乡间的小路》等歌曲的歌谱歌词贴在教室教全班同学唱。课后,张灿英还是同学们的“大朋友”,辅导他们写作文,陪着他们打球、爬山、看电影。看着她被学生围绕时眼里的光,李炽强当时就冒出一个想法——以后也要当老师。
1992年盛夏,带着师范三年的所学,李炽强如愿开启了他的教学生涯,这一教,便是三十三年。他像老师当年抄歌谱一样为学生整理书单,像她周末留校备课一样勤恳工作,像她鼓励自己一样在每本作业上写下走心批注。

为什么能坚持当老师?在李炽强看来,答案很简单,他想要把这份“爱与责任”传递下去。对李炽强而言,最开心的是那些自己曾经牵着他的手一起走过那段或许艰难的路的学生,最终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高兴走进大学校园,成为有用之才的感动;是那些毕业时学生说“老师,我舍不得离开你”;是毕业之后,学生发来信息,“当年您教我写的第一篇作文,我现在还留着”;还有路过学校时特意进来看望,告诉他“当年您夸我字写得好,我现在还保持练字的习惯”。
岁岁年年,初心不改。这些细细碎碎的反馈,像星星般照亮李炽强的职业日常,续写下属于他的“小确幸”与“大意义”。
故事二
东莞市万江中心小学教师陈秋婵:因材施教,陪伴孩子们走向属于他们的星空
在东莞市万江中心小学,陈秋婵老师,正是这样一位善于发现孩子独特闪光点的“伯乐”。

她说,选择当老师,源于童年一个苹果的启示。小学时,她对“几分之几”的数学概念困惑不已,于是数学老师就将一个苹果切成四份,递给她一块,并说“尝尝这个四分之一,剩下的就是四分之三”。就这样,抽象的数字瞬间有了生命力,而这个故事也影响她至今。
站上讲台成为一名老师后,陈秋婵更加理解了这种“以生为本”育人观的深层意义。为此,她时常提醒自己,要用有温度的教育、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呵护孩子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理解。
从教第五年,陈秋婵担任一个班的副班主任,发现班上有七、八个孩子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守护这份热爱,她几乎每个周末都从家里坐公交车回到学校,陪他们一起画画,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中午就分享她从面包店买来的简单午餐。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五年,那段时光,陈秋婵与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他们后来都亲切地叫她“干妈”。更让陈秋婵欣慰的是,这份源于兴趣的坚持,竟悄然影响了同学们的人生轨迹——他们中有人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读完研究生后也成为一名美术教师,将美育的种子继续传递。直到今天,陈秋婵与这些孩子们依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这段经历让陈秋婵真切地理解到,教育是慢的艺术,美育是一项点亮生命、影响长远的美好事业。教师播下的不只是一项技能,更是一颗感受美、创造美的种子,它会在未来的岁月中持续生长,丰盈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他们漫长的一生。
故事三
东莞市石龙中学教师冯春柳:当一名传递“红色温度”的思政教师
在东莞市石龙中学,冯春柳老师正将这份力量融入课堂,以红色基因铸就学生精神脊梁。

冯春柳出生于教师世家,爸爸和姐姐们都是老师,她人生第一间教室就是爸爸的备课桌。而冯春柳的三伯父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他常给后辈们分享战场上的故事,讲他们如何用探照灯守护鸭绿江大桥。“当老师”这颗种子,就在这样的日常浸润里生根发芽。
后来,冯春柳顺理成章成为了一名思政教师,她希望把这份家国情怀装进课堂,传递给更多的孩子。从教二十五年,她提出了“和美思政”的教学主张,开发了《恰同学少年》红色传记校本课程,打造“红心向党书房”;她和学生聊三伯父的故事,把思政课里的“家国”,变成学生都懂的“英雄”;把难懂的理论,变成学生都能参与的“历史+思政小剧场”,让思政课既有深度、更有温度。冯春柳希望通过自己的课堂,带给学生三样东西:认识自我的底气、解决问题的灵气,还有面向未来的朝气。

在冯春柳的教学生涯中,最让她欣慰的,是看到“和美思政”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学生张竣伦大三时曾在她的鼓励下援疆支教,在支教期间,他参与组织义务推广普通话时,还特意给老师发去信息,“冯老师,我突然明白了您当年说的‘责任’二字的重量”。后来他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要做像家人一样温暖的老师,更要做能讲好‘中国红色故事’的好老师”。这是曾被冯春柳写进日记本的一句话,如今,她用自己的实践,让红色的温度在一代代学子心中传承。
故事四
东莞市寮步中学教师邹洪来:用一点光、一份爱,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在东莞市寮步中学,邹洪来老师用三十多年的时光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是静待每一朵花,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绽放。

小时候,邹洪来常跟着大哥去他任教的山村学校。教室里那些脸蛋黝黑、眼神明亮的孩子,在大哥的陪伴下识第一个字、算第一道题。后来,有人考上县城中学,有人走出大山考上大学,彻底改变了命运。那些孩子眼里的光、家长脸上的笑,让邹洪来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是能点亮他人人生的点灯人。
怀着这份初心和信念,邹洪来站上了讲台。他告诉自己,教育不是拿一把“优等生”的尺子去量所有孩子,而是要蹲下来,看清每个孩子的模样,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1996年,邹洪来接手初一年级的一个班,班里有个特别瘦小的男孩,总是低着头,上课从不发言,下课也独自坐在角落,在找他谈心后,邹洪来才得知孩子父亲在他10岁时因重病离世,母亲靠着打零工独自支撑家庭,看着孩子眼里的自卑与无助,邹洪来暗下决心要帮他走出阴霾。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找这名学生聊天,周末去家访,也一遍遍告诉孩子,“困难只是暂时的,你妈妈那么坚强,你也可以成为她的骄傲”。

为了帮男孩建立自信,邹洪来鼓励他竞选班长,教他如何管理班级;还推荐他报名校运会1500米比赛,放学后陪着他训练。比赛那天,看着他在跑道上咬牙坚持的身影,全班同学都来为他加油呐喊。最终男孩夺得第二名,冲过终点线时扑到了邹洪来怀里。
那是邹洪来第一次看到他笑得那么灿烂,后来这名男孩渐渐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重点大学,如今成了一名守护一方平安的人民警察。
“工作之余,他还会回学校来看我,一个标准的敬礼,这就是当老师无上的荣誉。”邹洪来感慨道。
故事五
东莞市慧雅学校教师邓良利:牵着蜗牛坚定向前,去看最美的风景
在东莞市慧雅学校,老师们守护的是一片需要更多阳光的特殊花园,在这里,教育是以年为单位的守望,是以心换心的陪伴,邓良利老师坚信特殊孩子能够“每天进步一点点”,他践行“适宜教育”的理念,努力为他们提供最适配的教育。

刚工作时,邓良利也曾经历了一段适应期,看到特殊孩子的一些障碍与缺陷,他总想努力帮他们补全,但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和孩子们接触越来越深入,邓良利也渐渐明白,特殊教育不是要把他们变成老师想要的样子,而是要看见每个行为背后的需求,赋能他们的优势,用适合的方式陪伴他们成长,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可能。
从“补缺”到“赋能”,转变的是教育理念和心态,不变的是对孩子的守护。邓良利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帮助孩子走向社会,能够照顾好自己,有尊严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为此,他努力地看见每一位孩子的需求和闪光点,因材施教、点亮学生。
作为一名羽毛球爱好者,他曾敏锐地发现了颜文海等两位聋生的运动天赋,利用课余时间带他们训练。后来,这两位同学入选国家特奥队,多次在全国比赛中夺冠,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

还有一名叫阿琪的学生,有严重的情绪问题,发作时会攻击他人,但邓良利看到的不是他的暴力,而是他内心的脆弱。有一次,这名孩子情绪爆发,邓良利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耐心倾听他内心的想法,走进他、理解他、感受他,教他如何正确表达情绪。慢慢地,孩子出现了可喜的转变。他还与阿琪签订“行为合约”,赋予“工作任务”,为他开展小型生日会,帮他争取在国旗下讲话的机会,让他被看见、被关注、被需要,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二十三年的特教生涯,邓良利始终相信: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权利,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在这条特殊的育人路上,他依然牵着那些“小蜗牛”们,慢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看最美的风景。
赞
21
最爱红玫瑰
11-01
这些老师真是太棒了,点亮了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