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与时光:八旬匠人与他永不松动的爱

在道滘的寻常巷陌里,八旬的陈伯有着自己一生的“热爱”,在他的小院子里,各式各样的传统木工工具布了一桌,手握之处全都是岁月的痕迹。走进陈伯家,这里远离闹市的繁华与喧嚣,只有杉木的清香、满地的刨花,以及手动刨子划过木料时发出的、“沙沙”作响的时光。
一生钟爱
源于指尖
01
“从小就喜欢,没人教,一直就是自学,自己想着做出来。”陈伯的话不多,他的手就是他的语言。这双手,布满老茧与岁月的刻痕,却依然稳健。抚摸木料时,他能清晰地讲述它们的纹理与性情;推动刨子,他能赋予木头全新的生命。

这份对木工的钟爱,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年少时,家境清贫,他便自学木工,白天上班,下班回到家还坚持不懈地“研究”他的木工作品,他将这份热爱化作支撑家庭的力量。一家人的木凳、电视柜、床……都出自这双年轻的手,尽管那些浸透着汗水的家具早已在搬迁移徙中不知所踪,但那段岁月,将手艺的根,深深扎进了他的生命里。

热爱延续
化作童心
02
时过境迁,生活不再需要他亲手打造家具。但热爱,从未止步。这一次,他将这份延续了一生的钟情,毫无保留地倾注给了三个孙儿。他的“工坊”,也从此变成了爱的游乐场。
他的工具,还是那些最传统的手动家什——刨子、凿子、墨斗。他拒绝电动的迅捷,钟情于手工的“慢”与“情”。每一件给孙子的玩具,都是一次与材料的对话。
于是,道滘水乡的“特产”——龙舟,在他的手中化作了孙儿们可以手持挥舞的船桨和精致的小龙舟;于是,承载着无数人童年记忆的古早学步车,被他用木材、钉子和铁锤重新诠释。


在所有玩具中,那辆纯木打造的学步车,成了他手艺与深情的“见证者”。




七年前,他的小孙子扶着它,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如今,孙子已七岁,那辆学步车经历了无数次的碰撞与推行,车身布满划痕,扶手被磨得温润油亮,但结构却依然坚固如初,没有一丝松动。

“给孩子用的东西,一点都不能马虎。”陈伯说。这句话,轻描淡写,却重若千钧。它道出了一位手艺人极致的负责,更流露了一位祖父最深沉的期待。这辆学步车,不仅是孙儿成长的见证,更是陈伯一生手艺的结晶——他将年轻时练就的硬功夫,全部融入了爷孙之间的柔情里。 它完美地证明,他的热爱并非止于怀念,而是化为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实物。

时光匠人
爱是传承
03
如今,陈伯依然喜爱坐在他的小院子,研究着手中的木头。对他而言,木工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爱好,而是他与世界连接、表达情感的最熟悉方式。他为家庭付出的岁月或许已随风而逝,但他为爱打造的这些玩具,却注定会比他的生命走得更远。
陈伯一生的热爱与坚持,最后都化作了孙儿手中永不松动的玩具,和那份深植于血脉、朴素却永恒的深情。
赞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