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水乡未来!以水为信,共赴教育新程
钢筋水泥正勾勒出东莞水乡未来学校的雏形 建设者的忙碌身影 不仅在浇筑一座校园的框架 更在构筑东莞教育与城市共生的新坐标 △水乡未来学校建设现场。 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出筹建3所高标准未来学校的战略构想。2025年全市首个教育扩优提质改革实验区花落水乡,水乡未来学校随之闪亮登场,成为东莞市第二所市直属公办未来学校,也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教育示范项目。 当东莞从“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强市”,教育如何与城市持续同频?水乡的答案,写在产教融合的坐标中,更镌刻在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顶层设计里。 东莞对未来的谋篇,早有伏笔。 东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规划“在松山湖、滨海湾、水乡新城各筹建一所高标准未来学校”,这绝非简单的教育扩容,而是一次与城市基因的深度对话。 这座以制造业立身的城市深知:产业的高度,最终由人才的高度定义;而人才的成长,需要与之匹配的教育土壤。 △东莞市城区。 支撑这份认知的,是东莞“真金白银”的投入底气——全市财政每4元支出便有1元倾注教育。自2020年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启动,312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拔地而起,26万余个新增学位为城市注入蓬勃生机。正如教育专家所言,东莞以未来教育破题,既有战略眼光,更有务实担当。 2025年,东莞教育领域迎来重磅规划——《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旨在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突出因材施教、多元成才,推动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的正确育人观。这份规划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从国家大局、城市发展、民生需求三个维度,为东莞未来教育画出了清晰的施工图。 随着《三年行动计划》落地,东莞三所未来学校构筑的教育“黄金三角”,愈发成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写照。各校立足定位、各展所长,共同勾勒出未来教育的鲜活图景。 △水乡未来学校建设效果图。 作为东莞市第二所市直属公办未来学校,水乡未来学校筹建伊始就锚定“全面发展、美育见长”办学定位,成为城市教育生态差异化布局的关键一环—— “全面发展”指向学生德智体美劳协同成长,通过“五育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为生命成长筑牢多元根基;“美育见长”则突破传统艺术教育的边界,将艺术之美、人文之美与科技之美的精髓深度交融,让“美”成为滋养成长的底色。 △水乡未来学校图书馆建设效果图。 与此同时,学校更依托东莞中学深厚积淀与优质资源,推动红色基因与人文素养在学生成长轨迹中潜移默化、深度浸润。由东莞中学党委书记王健兼任东莞水乡未来学校临时党委书记,东莞中学党委副书记孙军棵任东莞水乡未来学校校长,传承百年莞中优秀教育文脉,让立德树人的初心在教育实践中开枝散叶。 2025年4月,东莞教育与城市发展的一次深度对话,在水乡经济区落下关键注脚——市教育局与水乡管委会共建的全市首个教育扩优提质改革实验区正式启航,“两基地一联盟”(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教育高层次人才基地、教育集团联盟)同步揭牌,十大举措精准锚定优质资源引入、改革试点探索与特色品牌打造。而作为实验区核心载体,水乡未来学校正以“探路者”姿态,串联起水乡转型需求与全市教育战略,更与东莞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荣誉形成共振,勾勒出“科学+数字”双轮驱动的教育新图景。 △全市首个教育扩优提质改革实验区签约仪式。 选择水乡作为教育改革首发地,是城市转型命题下的必然落子。作为广东重点发展平台、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关键节点,水乡正从传统农业片区加速向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城跃升,却一度因优质教育短板制约人才“引育留”。而这片土地的独特禀赋,恰为破局提供钥匙:41万平方米的水乡人工智能产业园已汇聚百度智能云等10家科技企业,“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蓄势待发。当产业所需的智能基因与教育所能的文化底蕴相遇,水乡便成了教育与城市同频的最佳试验场。 △“两基地一联盟”揭牌仪式。 作为实验区核心载体,水乡未来学校的每一处设计都暗含产教融合的巧思。水乡未来学校以“未来港湾”为设计理念,建筑如溪流、如泊船停靠码头,充分体现水乡特色。学校占地161亩、投资10.33亿元,4栋教学楼、1栋图书馆、1栋科创中心、1栋艺术中心、1栋体育中心即将拔地而起,2026年9月投用后将新增3960个优质学位(高中2760个,初中1200个),直击区域学位紧张民生痛点。 学校“全面发展、美育见长”的办学定位更显匠心,即以高雅音乐、美术教育为底色,既承续水乡文化的温婉底蕴,又联动高新企业开发航模、3D打印等科创课程,试点智能作业、课堂评价等“人工智能+教育”场景,更将牵头10所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这种“美育+AI”的双轮驱动,既回应了区域产业升级对“懂技术、有情怀”人才的需求,也为全市教育差异化发展探明路径。 △水乡未来学校新媒体中心建设效果图。 水乡的探索,恰是东莞教育整体升级的缩影。2024年2月,东莞再添国家级名片——获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更是全省唯一“科学教育工作优秀案例”地级市,这标志教育探索迈入“科学+数字”双轮驱动新阶段。 东莞市教育局局长叶淦奎明确表示,东莞将持续深耕科学教育实施路径与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数字化为突破口,通过大数据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 这一战略,本质是为产业未来储备“能创新、懂协作”的人才梯队,而水乡未来学校“美育+ AI”的深度探索实践,正是这一战略的微观投射,当学生在艺术课堂培养创造力,在AI实验室接触前沿技术,当本地企业的技术与课堂场景深度融合,教育便真正成为了连接人才成长与产业升级的桥梁。 水乡未来学校的启航,远不止于一座校园的诞生,更是对“教育何以为城市赋能”的深刻作答。 东莞教育正以“未来学校+实验区”的组合拳,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闭环生态。正如叶淦奎所言,将持续加大资源和政策倾斜力度,携手水乡管委会及各镇,积极创新实践,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在推进水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上取得新的成绩、作出更大贡献。水乡经济区党工委书记赖健伟也表示,水乡将乘势而上,把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实际动能,在教育扩容提质、科技创新等多方面主动作为,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水乡河西片区。 △水乡经济区。 同时,东莞这份“未来学校+实验区”探索,更得到了高端智库的专业赋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在实地考察东莞未来学校后,曾提出“未来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未来教育改革要学什么”的核心问题,为东莞未来学校发展提供了方向性建议。他强调,未来学校绝非“乌托邦式”教育,需从东莞及片区发展需求出发,明确不同阶段建设目标——既要满足现有教育需求,又要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不能将未来教育简单等同于“科技化”“技术化”,更要注重学生情感、人文情怀、品质素养的培育,以及与人工智能协作创新的思维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成长全过程;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需变革传统模式,探索扬长教育、留白教育,打破教育边界,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趣味学习的环境,增强“提问题”的能力。 李永智的建议,与水乡未来学校的实践形成呼应。水乡未来学校提出的“创美”课程中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正是对“避免单纯技术化” 的践行;而计划中的高水平社团、个性化艺术课程,也暗合“扬长教育”的理念。 △水乡未来学校艺术楼建设效果图。 水乡未来学校校长孙军棵表示,水乡未来学校的实践,打破了双重边界:其一,打破学校与产业的藩篱,让AI企业的技术走进课堂,让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同频;其二,打破区域与全局的壁垒,通过“两基地一联盟”的辐射效应,让水乡经验反哺全市教育升级。学校“1+3+7”的“创美”课程体系,将思政、艺术、科技等七大模块有机融合,正是对未来教育“个性化、跨学科、实践性”趋势的生动回应。 △水乡未来学校教学楼建设效果图。 深探“以水为信”的精神内核,水的包容孕育开放,水的流动催生创新,水的滋养诠释“成全每个学生”的追求——更让教育创新扎根地域文化,避免了同质化的窠臼。 站在建设工地远眺,东江奔涌不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学校的未来,更是一座城市的希望。 从三所未来学校的战略构想,到教育扩优提质实验区的落地,见证把东莞水乡未来学校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对接国际、引领未来”的基础教育新高地的历程,也正是东莞从“教育大市”迈向“教育强市”的缩影。 可以想象,当2026年的阳光洒进新校园,当AI课堂与艺术社团交相辉映,这场以水为媒的教育之约,必将为产教城融合烙下更深刻的记忆。正如东江奔流向海,东莞的教育新程,正向着更辽阔的远方,奔涌向前。










赞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