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文明迎全运 | 非遗还能这么玩?莞城这个展览让人大开眼界→
在东莞记忆的悦华艺术空间,“湾区非遗创想艺术季——大学生非遗设计展”正火热展出。
本次展览在东莞民协、东莞莞城文联的指导下,由悦华艺术空间与东职院创意设计与传媒学院(筹)等单位联合呈现。展品以该院师生与社区美育的共创作品为主体,涵盖大漆、瓷刻、服装、蜡染、编织等多元品类。从实用的布袋、衣服、收纳箱,到精美的丝巾、玩偶,再到设计感十足的椅子、柜子,年轻创作者们用当代设计语言,让岭南传统技艺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也让非遗从厚重的历史符号,转化为可亲近、可理解、可参与的新大众文艺。

青年创意:让非遗焕发时代光彩
作为悦华艺术空间主理人及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李丽君指出:“2025年可称为‘非遗年’。自春晚起,非遗元素持续引发广泛关注。”她进一步说明,这一趋势早有实践基础——自2023年起,在东莞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主理人安娜的推动下,他们联合东职院师生、非遗传承人及技术爱好者,陆续举办大漆、陶艺、扎染等非遗体验活动,深受亲子家庭及年轻群体喜爱。正是基于这些活动的积极反响,团队决定策划更系统的非遗展览,推动非遗从体验活动向深度展示升级,真正走入民间视野。

本次展览特别呈现了多元化的创新作品。其中,《月相蝶变》以中秋为灵感,运用扎染工艺制作蝴蝶结,缀以闪亮元素,构成月亮形态,展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有机融合;《星芒织梦》由社区亲子家庭在美育课堂共创完成,以扎染星星传递温暖情感;《花瓣椅》以鲜花向阳生长为意象,传递生生不息的自然哲学;《青川蝶溯》则以蓝染为基底,打造出山水意境融合的裙装。此外,蓝染十二生肖玩偶等作品,共同构建了一个传统与当代交织的创作现场。




展览还特邀了王子寿、苏泺镔两位青年艺术家的代表作。王子寿的《鹤舞百宝》漆木匣融合犀皮漆、螺钿、莳绘及古琴漆面工艺,耗时一年零三个月完成,展现了精湛的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追求;苏泺镔的《白日梦》与《信仰》则来自泥与火的交融,充满陶艺的趣味与哲思。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展览的层次,更凸显了非遗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多样可能。
社区生根:非遗成为联结的纽带
本次展览以催生更多“社区艺术家”与“家庭传承人”为核心愿景,而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路径,便是让非遗真正从展厅走向民众生活,这也成为了展览最鲜明的特色。

为培育“社区艺术家”,展览围绕非遗开展公共美育:民众无需是职业艺术家,经美育引导就能成为懂非遗、会创作的生活美学家,进而用创造力与非遗符号为社区公共空间注入文化活力。与此同时,非遗在展览中也展现出强大的家庭凝聚力。李丽君提到:“看到不少家庭沉浸式做手工,既拉近了亲子关系,还能把非遗变成冰箱贴、手工灯这样的日常用品”,这种互动不仅让非遗告别“古老遥远”的印象,更助力了“家庭传承人”的成长。
这场以青年创意重塑非遗的实践,也正是非遗和新大众文艺的结合,在客观上带动非遗项目利用新媒介实现活态传承。
延伸影响:从社区实践到国际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湾区非遗创想艺术季——大学生非遗设计展”的创新实践,与全球范围内的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形成了深刻共鸣。在近期举办的“活态遗产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莞遗」主理人安娜重点分享了“东莞记忆”项目的实践经验,彰显了本土非遗保护工作的国际视野。

左起:东莞记忆企划部经理丁慧华、莞遗主理人梁安娜、悦华艺术空间主理人李丽君、金鸡奖题名制片人白小白
这些实践表明,活态遗产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延续着历史文脉,凝聚社区认同,更是推动城市发展与文化共融的重要力量。未来,「莞遗」与悦华艺术空间将继续担当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的交流桥梁,进一步拓展非遗传承的边界,助力东莞文化遗产事业的协同发展。
据悉,“湾区非遗创想艺术季——大学生非遗设计展”于10月17日与东莞民协第三届民间工艺精品展览同步开幕。展览采用巡展形式,首站设在悦华艺术空间,展期将持续至12月30日。后续展览将前往松山湖佳纷天地,最终落地莞城鳒鱼洲创意园。值得期待的是,后续展程中还将加入3D打印等创新非遗作品,让观众感受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新魅力。
赞
22
michael011
10-23
哇塞,非遗还能这么玩,真是脑洞大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