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鱼骨米,从清晨烟火到文旅名片
清晨的石排,逐渐变得热闹繁忙,早餐店里早已飘出清鲜的鱼香。在烧鹅濑粉占据东莞美食叙事的主流时,这碗名为“鱼骨米”的汤粉,却是石排人味觉记忆里最温暖的坐标。 榕树下的诞生:38年的味觉坚守 石排鱼骨米的故事,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棵见证市井变迁的大榕树下。彼时,卢莲的早餐店就开在石排中心小学旧址对面,肠粉是招牌,附近洗染厂的职工是常客。因离长塘农贸市场很近,卢莲常买新鲜鱼给自己煮米粉解馋,这碗“私厨美味”被路过的老顾客撞见,便打趣着端走品尝,一句“看着就好吃”的赞叹,催生了石排第一碗鱼骨汤米粉——石排人口中的鱼骨米。 卢莲听从食客建议,在菜单上增加鱼骨米,很快这碗汤粉便凭着鲜甜味走红,一天能卖出七八十斤鱼。但卢莲发现了新的问题:附近石排中心小学的家长常会带孩子来吃早餐,但总有年幼的孩子不小心吞了鱼骨,家长们总犯愁。为了让孩子也能放心享用,她钻进后厨反复钻研,最终练就独门片鱼刀法——能精准剔除鱼刺,只留下完整嫩滑的鱼片。“以前家里不爱吃鱼的娃,来我这会主动说‘妈妈我要吃鱼’。” 38年光阴流转,店面几经辗转,如今卢莲的早餐店搬到了村中的居民楼,店面并不起眼,人气却从未消散。老顾客们仍会准时赴约,带着自己的孩子、甚至孙子来寻味,“店搬到哪追到哪”成了老顾客们的默契。前不久,卢莲的店里迎来了特殊的客人:一位从小就爱吃鱼骨米的年轻顾客提前打招呼,带着三十多位外镇朋友专程而来,只为尝一口地道鱼骨米,并大为称赞。 “当年石排墟最早的早餐店有三家:卢莲米粉、银龙云吞、雅香园大包,鱼骨米只有我做了38年。”卢莲阿姨骄傲地说道。这碗米粉的秘诀藏在“本味”二字里:清晨现杀的鲜鱼,仅用花生油和生粉简单调味;汤底以鱼鳔、萝卜、还有虾皮简单熬制,不加繁复调料,只留食材本身的清甜。雪白米粉在高汤中翻滚,与鱼肉一同盛入碗中,淋上酱油、花生油、撒上榨菜、葱花,一碗热气腾腾的鱼骨米便成了——鱼骨米名字带“骨”,但食客们更喜欢点鱼片和鱼腩,入口尽是鱼肉的嫩滑与汤水的清鲜。 烟火中的生长:更多的创新表达 随着食客们的追捧,很快这道鱼骨米便流传到了石排大大小小的早餐店,又融入百人千味的灵感,店主们用巧思让鱼骨米的滋味愈发丰富。这碗粉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却始终遵循着“鲜为本”的底线,在适应食客需求的过程中完成风味迭代。 得兴鱼骨米的改良藏在“入味”里。店主将鱼肉用秘制配方腌渍片刻,既保留了鱼的鲜嫩,又让滋味更添层次,煮好的鱼片滑嫩弹牙,每一口都裹着咸鲜香气,成为不少食客的“早餐首选”。“我在这里吃了5年了,粉吃起来甘甜可口,尤其汤喝起来很舒服,朋友叫我推荐早餐店,我都会推荐来这里。” 肥标早餐店的白贝鱼骨米,则是对生活场景的精准回应。考虑到有大量的顾客习惯打包,绿叶菜闷在饭盒里易发黄,店主索性用冬瓜替代——既能清热利水,又自带清甜,与白贝、鱼肉的鲜碰撞出三重味觉体验。“整个石排我是第一个加入白贝的,是一种创新,白贝是非常接地气的食材,价格便宜又鲜甜,和鱼搭在一起正好”,这份源于实践的创新,让传统滋味有了新的表达。 如今石排的鱼骨米以遍地开花之势,香飘满地。每家店的做法不尽相同,但不变的是清晨现备的鲜鱼、鲜美的汤底,以及石排人对“好吃”的朴素坚持。正如一位老食客所说:“卢莲鱼骨米我从小学吃到现在,有十几年了。现在长大了,有时候应酬宿醉后,就想来一碗热乎的鱼骨米,一碗汤米粉下肚,整个人都爽利了。” 潮玩与烟火共融:从早餐到文旅名片 作为石排饮食文化的鲜活印记,鱼骨米被写进石排官方编制的“潮玩石排文旅地图”,作为“石排味道”的代表被重点推荐。这碗鱼骨米悄然完成了从“早餐主食”到“文旅符号”的跨越。在石排“潮玩+文旅”的发展脉络中,这座“潮玩小镇”,正用“硬核产业”搭配“柔软烟火”吸引客流,一碗热气腾腾的鱼骨米也成了连接“潮流”与“在地”的纽带。 如今的鱼骨米,是石排人“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也是石排人对生活本真的热爱,更是石排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伴随着每日的晨光,石排这碗汤粉的香气依旧飘向街巷,迎接熟客的脚步,也等候着远方游客的探寻——在氤氲水雾中,读懂这座小镇的人间烟火与城市脉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