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筑底 奋楫而上——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会暨金融助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培训班侧记
2024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4%,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稳定在97%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每年超7亿吨秸秆“变废为宝”;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重点地区“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这组数据,展现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成就,也为“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写下直观的注脚。
“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推动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站在谋划“十五五”的关键节点,如何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深根植于广袤的田野之中?9月18日至19日,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会(以下简称“推进会”)暨金融助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培训班(以下简称“培训班”)在贵州省铜仁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齐聚一堂,交流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工作经验,分析发展形势,携手绘制以生态为基、绿色发展为要的现代农业新蓝图。
行业凝聚力激活绿色动能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围绕农业绿色发展,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出台,为绿色转型指明方向、描绘清晰路径——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成为指导农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21年,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是我国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2024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今年4月发布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随着政策的落地见效,稳产保供与增绿转型协同发展。然而,农业资源约束趋紧、农业环境负荷较重、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面对新阶段新要求,对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部署安排显得尤为重要。
推进会上,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陈邦勋全面分析了现阶段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围绕《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从优化规划布局、强化统筹协调、推进价值实现、健全监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十五五”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点任务,为各地更好推动工作明确了努力方向和推进路径。
农业绿色转型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放眼广袤乡土,从江南水乡到秦巴山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绿色转型画卷正徐徐铺展。
从制度创新到系统治理,浙江深入探索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浙江精准施策,解锁肥药减量‘新路径’——首创‘肥药两制’改革,从供给侧发力,推动构建‘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数字管控’闭环管理体系,引导肥料生产流通企业按方供应、农户按方施用;拉高标杆,打造面源治理‘新格局’——率先整省推进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建设,首创农田退水‘零直排’模式,建成生态沟渠756条,建设农田退水‘零直排’区16.1万亩。”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处长白帆介绍。
从生态价值转化到品牌引领方面,陕西留坝正执笔描绘县域绿色富民画卷。这片位于秦岭南麓腹地的土地,森林覆盖率高达92.03%,绿色是其发展最深厚的底色。据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人民政府县委常委、副县长王雪科介绍,近年来,留坝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打造“以林养菌、以菌肥田、以蜂促农”的生态循环模式;组建“两山集团”,建立县镇村三级资源收储流转机制,实现“沉睡资源”向“流动资产”转化,累计收储资源4375个,推动碎片化资源规模化开发,真正打通了生态价值转化路径,86.2%的农户深度嵌入产业链,户均年增收突破8000元。此外,留坝还大力培育“留字号”品牌,提升县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质效;塑造“生态+人文”品牌IP,打造“味道秦岭”区域公共品牌。2024年县域品牌销售额达到1.4亿元,同比增长28%。
这些扎根于乡土的生动实践,将宏观蓝图化为了具体路径,用生态“含金量”提升发展“含绿量”,让生态成果更实,让民生获得感更足。
科技驱动力锻造绿色引擎
培训班上,多家企业推动农业发展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引人注目:作为掌握聚乳酸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安徽丰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自主创新生物技术,打造从农业废弃物到高端生物材料的绿色产业链;广东天农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推行标准化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猪—沼—果蔬菜”循环农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北京沃土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则专注于通过生物技术,对有机固体废弃物进行环保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这些扎实的探索与成效,共同印证了科技是驱动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
唯有将科技力量“攥指成拳”,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与标准体系,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完善绿色标准与认证体系,才能持续增强农业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让绿色发展之路行稳致远。推进会上,新疆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缪建明介绍:“近些年,新疆加强科技创新,农业绿色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推进农机装备绿色化智慧化,成功研制国内首台7米折叠驱动耙、番茄收获机等机械,打破进口依赖,实现国产替代,整机制造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新疆用科技的如椽巨笔,在166.49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勾勒出农业绿色发展的新画卷。
推进会现场观摩环节,亦处处跃动着农业绿色发展的强劲脉搏。走进铜仁市江口县的九龙山高标准抹茶示范基地,1.2万亩生态茶园在山坳间起伏绵延,宛如一幅巨大的绿毯,覆盖了整片山野。作为全国首个抹茶盒马村茶园基地,这里不仅推动传统茶产业迈向标准化、品牌化,更构建起以“绿”为底色的发展模式。据介绍,该茶园依托300万元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建成数字化智慧茶园及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采用农业防治、物理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形式,多措并举开展茶园绿色防控,优先应用农业防治技术,每年坚持人工除草4次以上,降低病虫害发生,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并成功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
铜仁的绿色实践,不仅以“一片绿叶”激活了产业新格局,也借“一味草药”铺就了乡村的振兴之路。
走进江口县民和镇何坝村淫羊藿育苗育种示范种植基地,成片的黑色遮阳网下,一株株淫羊藿舒展绿意,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生机盎然。
“为让每一株淫羊藿都带着梵净山的纯净底色,该基地采用水肥一体化智能育苗,根据淫羊藿种苗生长适宜的温湿度、光照度进行精准调控,为种苗生长创造稳定环境;淫羊藿药材种植过程中,以秸秆、牛粪等有机物料腐熟的有机肥替代传统化肥,能有效减少病害;防虫网、诱虫板等物理手段则构筑起绿色防线,从源头避免化肥农药的污染;智能灌溉系统则精准把控每一滴水的用量,极大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民和镇党委书记孟海珑介绍。
此外,铜仁还着力做好林下经济文章,以林下仿野生种植淫羊藿为实践,蹚出了一条“点绿成金”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目前,铜仁在粤黔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持下,投入资金1860万元,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淫羊藿种苗繁育基地。
金融支撑力滋养绿色根基
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金融支农是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有效政策手段,其作用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本次培训班汇聚了来自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重点围绕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政策创设与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研讨。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主任刘景景指出,当前金融活水要精准“滴灌”农业发展绿色转型仍面临四大难点:一是度量难,生态价值缺乏一把统一的“标尺”;二是信任难,各类认证数据真实性存疑,导致消费者与金融机构难辨真伪;三是抵押难,土地、林地等核心资产,因集体所有或价值波动大、不易保管,不被传统金融机构认可;四是流动难,农业资产难以像普通商品一样交易流转,社会资本望而却步,致使一些资源沦为“沉睡资产”。
这些难点,恰恰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方向。在贵州铜仁,一个名为“梵净生态账户”的创新机制,正逐步打通“生态—金融—经济”之间的转换通道,推动生态价值实现,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我们在省内率先设立了‘梵净生态账户’,该账户集绿色消费、绿色金融等功能于一体,通过量化评估市场主体、农户的生态茶园、智慧农业设施等生态资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使用有机肥等生态经营方式,赋予‘生态积分’作为授信额度提升、贷款利率优惠、金融服务的依据。”铜仁市江口县县委书记辜应强介绍,目前江口县已建立“梵净生态账户”1.56万户,授信贷款金额8.33亿元,发放“生态积分”抵押贷6.6亿元。
正如铜仁所示,金融创新正在为农业绿色转型注入关键动力。放眼全国,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绿色投入品开发应用,再到绿色生产托管,各类金融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探索层出不穷,正引导着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源与社会资金,涌向农业绿色发展领域。
从铜仁的金融探索到浙江的制度创新,无数个“点”上的绿色实践,正汇聚成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磅礴“势”能,在绿水青山间描绘出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图景。
赞
28
寻找记忆
10-15
绿色农业,金融助力,未来可期!🌱💰
austin698
10-14
农业绿色转型,金融助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