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松山湖“百千万”:从“环松山湖辐射带”到“湾区创新集群”

来源:创新松山湖
确定取消订阅
  • 取消
  • 确定
黄佩玲 小编
2025-10-13 16:00:19
订阅

清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专注调试着精密仪器,为攻克新型材料难题全力冲刺。仅一街之隔的大朗镇屏山社区新材料产业园内,机器轰鸣,技术人员熟练地将实验室研发出的新材料样品转化为量产方案。中国散裂中子源内,深莞共建了光明科学城材料基因组设施的中高压中子谱仪和高分辨高通量中子粉末衍射谱仪,两个谱仪持续为科学家们提供中子衍射测试服务。

这三个分属不同区域、不同场景的画面,正是松山湖创新驱动与周边镇街产业承接紧密衔接,与光明科学城强强联手的生动注脚。

融合发展出题目,改革创新做文章。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松山湖正创新园区平台建设管理运营机制、推动科技赋能周边镇产业发展、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机制,以“辐射—协同—融合”的递进路径,打破园区与镇街、城市的边界,绘就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图景。

松山湖高新区。

“湖里研发、镇街制造”

将“短板”变“潜力板”

9月12日,位于松山湖的拓斯达全球研发总部基地迎来“首秀”——“拓斯达全球开放日2025”活动,迎来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海内外客户与代理商、科研机构代表等近千位行业代表,零距离感受AI驱动下的智能制造未来新图景。

“湖里研发、镇街制造”在拓斯达这家总部位于东莞大岭山的企业,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还有更多案例已经先行:李群自动化研发重点布局松山湖的同时,制造环节则位于大朗;华勤通讯华南研发中心扎根松山湖,而同一集团旗下的东勤通讯落户东坑,还有禾望生产基地、中微普业、联创宏声等项目落户松山湖功能区各镇。

不完全统计,仅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成立以来,50家企业在周边镇街拓展生产场地近20万平方米,涵盖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等多个产业领域。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数据显示,2022年,松山湖向功能区外溢企业100家,其中寮步镇38家、大朗镇26家、大岭山25家。2023年向功能区外溢企业112家,其中寮步镇34家、大朗镇27家、大岭山24家。

合作模式迭代升级:华南协同创新院与石排镇共建东莞市石排通信部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通信部件技术创新能力;华南设计创新院与寮步镇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助力寮步科创培育。

过去10余年间,在松山湖科技产业的创新引领下,松山湖功能区9镇(寮步、大岭山、大朗、石排、茶山、企石、横沥、东坑、石龙)的产业结构正加速升级。目前,涵盖智能移动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等多个东莞重点产业领域的“链主”企业,正在松山湖及其毗邻区域汇聚。

近年来,松山湖持续将优质资源外溢至周边镇街。

从“点到点”到“面对面”,更系统的要素流动通道正在形成。“百千万工程”推进下,松山湖创新园区平台建设管理运营机制,深化功能区统筹,充分发挥园镇的科技创新资源、产业优势和资源互补效应,鼓励周边镇建设特色产业园承接园区孵化项目,制订《功能区产业转移利益共享实施办法》,强化园区对功能区9镇的产业辐射带动,“环松山湖辐射带”从地缘相邻升级为产业相融。

松山湖构建“湖里研发、镇街制造”的分工格局,让科创基因渗透到周边镇街的经济肌理中。大朗镇屏山社区的蜕变颇具代表性。

与大朗镇屏山社区相邻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屏山社区与松山湖的大科学装置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相邻,凭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率先承接来自松山湖的溢出。社区内的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一路之隔,从去年一月开园至今已有一年多时间,首批进驻的7家企业就来自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推荐。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可为屏山社区带来每月约80万元的收益。

屏山社区还利用位于松山湖鲁园变电站旁35.4亩返还留土地,与松山湖科学城集团合作建设科学城智慧城一期项目。作为松山湖首个园镇合作项目,科学城智慧城一期项目已于今年5月正式动工,预计2026年12月竣工,投用后将成为推动社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松山湖科学城智慧城一期项目效果图。

据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松山湖科学城智慧城项目将形成可复制的园镇合作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与镇街的更大规模的合作。

统筹发展局方面介绍,屏山社区整村旧改项目也全面启动,将优化完善大装置集聚区城市服务配套,同时推动了大朗镇水平村改建人才房,支持大岭山镇大塘村、月山村等松山湖接壤村开展三旧改造,不断提升科学城的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将它们曾经的“短板”转化为“潜力板”,带动周边镇村“共同富裕”。

“松山湖标准”成为区域共享福利

产业的融合,离不开公共服务的“无缝衔接”。松山湖以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为突破口,推动优质资源向周边延伸,让“松山湖标准”成为区域共享的福利。

王敏是“85后”,今年是她走上校长岗位的第五年,也是她担任松山湖实验中学附属东坑镇第三小学(下称“松实附小”)校长的第三年。

王敏(左)与学生共进午餐。

2022年,松实附小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执行校长和首批筹办团队。作为东莞市首个实施小初衔接贯通培养模式的学校,松实附小创新采用“村建镇办”模式和跨区域、跨学段集团化办学,致力打造“具有未来新样态的全日制公办小学”的办学定位,深深吸引了她。更吸引王敏的是,这是一所全新的学校,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松山湖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万飞校长,以及专家团队的带领下,大家一起筹办一所面向未来教育的现代化学校,“想到就觉得很幸福!”

2024年9月,学校如期开学,正式成为松山湖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旗下第二所成员校。松实附小仅开学两个月左右时间,便从全市众多学校中脱颖而出,获评东莞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学校之一。同年12月,学校还承办了“松湖校长说”年度价值观大会暨TED成果发布会,多角度展示松实附小在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成果。

松山湖多年来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域的集团化办学,并形成8个教育集团,其中3个教育集团还被评为广东省基础教育优质教育集团,2个集团被评为广东省基础教育优质教育集团培育对象。截至目前,功能区各镇已有超23所学校接轨松山湖“教育快车”。

为将松山湖经验推广到更多地区,让更多学子接受新型优质教育。松山湖以建设松山湖功能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区为契机,继续深化集团化办学,实施“名校+分校”“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品牌学校辐射带动办学模式, 加快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

具体来看,松山湖统筹功能区教育集团优质教育资源和优势力量,以共享、联动、创生为路径,从集团党建、规范管理、干部培养、教师深度交流等方面着力,以点带面,向外辐射,带动更多镇街、学校教育提质,将松山湖功能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集团化办学示范高地。

当前东莞加快推进9所公办高中建设,其中一所是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教育集团的第5所成员校——石排高级中学,预计2027年9月投入使用,学校的开办将填补石排镇高中教育空白。学校设计规模为72个班,提供3600个高中学位,有力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擦亮“学在东莞”的城市教育品牌,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

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未来石排高级中学将与松湖莞中共享优质师资、教研成果及特色课程,学校将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成长平台,助力石排镇乃至东莞东北片区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从“双城联动”到“湾区共融”

当前松山湖的融合发展,不止于东莞市内,它正在大湾区的坐标系中寻找新可能。

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南沙科学城建立“三城联动”机制,在香港设立松山湖科学城香港运营中心,协助市发改局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设立东莞城市会客厅(河套),重点展示松山湖科技创新和重点产业发展成就……将“百千万工程”的实践推向更广维度。

今年6月21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正式成立。联盟以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为阵地,促进深莞两地人才、科研资源及公共服务设施高效衔接,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以前更多是科研机构间自发的交流合作,而如今随着框架协议的签订有望全面的有组织的联动。”此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党总支书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表示,松山湖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牵手”,有望从顶层的角度进行设计,引导科研机构、企业等有更好的交流,建立更细化和实质性的合作。

依托松山湖科学城中国散裂中子源,深莞共建了光明科学城材料基因组设施的中高压中子谱仪和高分辨高通量中子粉末衍射谱仪。两个谱仪于2024年12月启用,累计服务比亚迪、宁德时代、新宙邦、深圳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用户单位。

中国散裂中子源。

合作的深度远不止于此。两地联手推动企业、人才间有更多的交流,实现创新资源的落地。

如稍早前举行“踔厉奋发 科链未来”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高层次人才感知行活动,30余名两地的高层次人才参加,实地参访两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科研平台。松山湖多次组织园区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行业企业到光明科学城走访,增强两地交流。

软联通的重要前提是硬联通。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的交通互联互通也进入了全新阶段。一方面构建“1高、2快、1主”的陆路通道,支撑科学城深度融合、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构建“2城际、2地铁”的轨道网络,提高“两城”之间的商务通勤效率。如结合两市城市轨道规划,推进已运营的深圳6号线支线对接东莞1号线,年底即将通车的深圳13号线北延段对接东莞5号线,建成后2条线路设计运力约3.5万人次/小时。

“这不是简单的交通工程,而是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基础设施。”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至深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二期工程施工现场,东莞路桥第一管理处总工祁巍特别提到。二期工程全长2.4公里,总投资达7.86亿元。

东莞松山湖科学城至深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二期工程。

从实际通行效率来看,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革命性的突破——以往需要绕行高速、耗时超过60分钟的车程,将缩短至半小时直达。这一关键性的时间压缩,不仅改变了科研人员的通勤方式,更重塑了两地创新要素的流动模式。通道的贯通还将实现两大科学城创新资源的深度整合:科研人员可实现“早出晚归”的高效通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光明合成生物研究机构的设备共享率预计提升40%;企业技术对接周期将缩短30%以上。

成果正在显现。就在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的“东京-横滨”,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成为全球第一大创新集群。松山湖正是这个创新集群的重要参与者。

松山湖的“百千万工程”,从来不是简单的“园区帮镇街”。从带动周边镇街“共同富裕”,到联动湾区城市“协同创新”,松山湖的实践印证了“百千万工程”的深层逻辑:融合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让创新要素像电流一样,通过畅通的“导线”(机制、交通、服务)流动,最终形成“1+1>2”的发展势能。

当实验室的灯光与村庄的路灯在暮色中连成一片,这幅“科创驱动城乡融合”的画卷,正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


20

推荐
评论
  • 每日娴晴

    0
    举报

    10-13

    已了解

加载更多
1
取消 写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