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中心这两条路焕新“大变身”!街坊们连连点赞→
近日,东莞中心城区两大主轴——鸿福路与体育路悄然换装,以全新面貌亮相,附近的街坊都点赞,“这条路现在太舒服了”。
承载着东莞城市记忆的这两条重要道路经历着从“车本位”到“人本位”的深刻变革。
鸿福路卸下“停车包袱”
走在3.37公里长的鸿福路(南城段)上,最直观的感受是:空间变大了,环境变美了,行走更舒适了。
家住财富广场的李女士推着婴儿车,在新修的无障碍坡道上轻松通过,“现在能推着宝宝一路从家门口走到中心广场了。”
站在鸿福大桥远眺,这条东莞“山水文化轴”的核心道路展现全新面貌。最显著的变化是——车退了,人进了。
改造前,60米宽的红线范围内,竟容不下一条完整的非机动车道。两侧商业广场的地面停车场吞噬着公共空间,建筑前区变成了“停车专用区”。
这次改造,我们坚决清退了地面停车,在保证通行功能的同时,硬是“挤”出了3.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项目负责人
如今,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界线分明。路口采取“零高差”设计,轮椅、婴儿车都能顺畅通行。智慧公交站台、艺术树池、休憩座椅穿插其间,这条曾经的“交通要道”正变身“城市会客厅”。
体育路打造品质出行新体验
如果说鸿福路是“大刀阔斧”的改造,那么与之相邻的体育路则是“精雕细琢”的提升。
“开车能感觉到差别。”网约车司机陈师傅最有发言权,“以前有些路段会颠簸,现在平整又安静。中央隔离带还装上了花箱,等红灯都成了享受。”
体育路的蜕变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清晰划分的人非通道、全新升级的照明系统、点缀其间的街头小品……但最大的亮点,是整条街道的“一体化”改造。
我们不再只盯着车行道,而是把建筑前区、人行道、绿化带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你看,公园座椅、非机动车棚、书吧与街道家具风格统一,这才是完整的城市空间。
——项目负责人
夜幕降临,体育路展现出另一重魅力。新安装的庭院灯洒下温暖光晕,照树灯勾勒出乔木轮廓,鸟巢灯点缀在绿化带中——这条1.5公里的道路,已成一条光影艺术长廊。
U型空间
城市街道成为“会呼吸”的生命体
两条路的蜕变,看似是工程改造,实则是东莞城市治理理念的一次飞跃。
两条道路的升级,都有一个共同关键词:“U型空间”。这个专业术语,在实际效果中体现为建筑前区与道路空间的完美融合。
以前道路设计以车为主,现在我们要把人摆在第一位。这次改造不仅提升了道路品质,更重要的是重构了城市公共空间秩序。
——南城街道相关负责人
在鸿福路,最难得的是打破了“各管一段”的桎梏。项目将建筑前区纳入统一改造,商业广场与市政道路无缝衔接,形成了完整的慢行系统。
此次改造最核心的突破,在于成功地将停车空间转化为了人的活动空间。这背后,是发展理念从优先保障“车行”向精心服务“人行”的根本转变,意味着东莞的城市发展逻辑,正从“汽车城市”坚定地迈向“人文城市”。
数据显示,改造后周边路网的通行效率不降反升。明确的路权划分、优化的交通组织,让车行更顺畅,慢行更安全。这条曾经的“停车场之路”,如今真正实现了还路于民。
走在焕然一新的鸿福路与体育路上,触摸到的,不仅是平整的铺装和艺术的家具,更是一座城市文明进阶的脉搏。
“全域文明”的内涵,是可感可及的城市温度。
当鸿福路果断清退停车、还路于民,当体育路用一盏灯、一张座椅传递关怀时,是一种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城市的建设重心,正从“车”的畅通,回归到“人”的幸福。这种“人本位”的细腻笔触,正是全域文明最动人的底色。
两条路的升级,也是一场生动的公共文明教育。清晰的路权划分引导着有序通行,精致的公共空间激发着市民的爱护之情。这启示着文明秩序的构建,不仅需要劝导,更需要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去赋能和唤醒。
一条路的格局,映照一座城的格局。这场从“交通干道”到“生活舞台”的蜕变,正是东莞全域文明行动成果的缩影。文明的最高境界,是让生活于此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城市的细节中,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的温暖。
赞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