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地”长出“诗和远方”!南城石鼓农文旅融合连片蝶变在即
长期闲置的土地即将变身乡村文化园,规划建设农耕体验区,拓展农业科普、文化体验等新业态,与将军洲联动打造连片农文旅片区;创新建设“光储充”一体化智慧停车场,塑造社区产业的“配套引擎”……
在南城街道石鼓社区,一场关于“如何将潜力转化为实力”的奋斗正在火热上演。
2025年是广东“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重要节点,石鼓社区持续锚定目标“拔头筹、争上游”,以农文旅融合为突破口,盘活闲置土地、完善基础设施、串联特色资源,让曾经的“低效地”变成“致富田”,让乡村风貌“焕新颜”,更让“百千万工程”的红利看得见、摸得着。
01
破局:77亩闲置地“变身”乡村文化园
在石鼓社区北侧的婆山地块,一片曾经被杂乱占用的土地,如今正迎来新生。
这里曾是历史遗留的闲置地,77亩范围内杂草丛生,村民零星种菜、堆放杂物,甚至有人搭棚养鸡,既影响环境,也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以前路过都不会进来,现在听说要建乡村文化园,我们都好期待!”住在附近的居民李先生笑着说。
据石鼓社区党委委员李观达介绍,为盘活这块“沉睡的土地”,石鼓社区引入市场化思维与第三方文旅公司合作,因地制宜规划“农业+文旅”项目,在保留永久基本农田复耕功能的基础上,围绕周边林地、水体布局农耕体验区、农业科普馆和露营基地等。
婆山地块
“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让每一寸土地都找到‘最佳用途’。”李观达透露,未来这里将打造田园观光区、传统文化体验馆、亲子农耕课堂等多元场景,市民既能参与插秧、打谷等农事活动,也能在荷塘边露营、在场馆里了解农耕历史。
02
联动:“文化园+将军洲”串珠成链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石鼓社区的农文旅蓝图,不止于婆山地块的“单点突破”,更着眼于与隔壁将军洲的“连片共赢”。
目前,将军洲良田公园的稻田复耕工作已近尾声,曾经的撂荒地早已种上了优质水稻,风吹过处,稻浪翻滚。按照规划,这里未来将建设农耕文化馆、研学宿舍和乡村民宿,与石鼓乡村文化园形成“白天体验农耕+夜晚露营住宿+次日研学打卡”的完整动线。
“我们的目标是和将军洲抱团发展,打造‘农业休闲+研学教育+科技体验’的都市田园综合体。”李观达介绍道。
未来,两个项目将通过文旅资源共享、线路串联,形成“石鼓体验+将军洲研学”的互补模式——游客可以在石鼓参与农耕互动,再到将军洲参观现代化农业科技展示,最后住在田园民宿里感受乡村夜色。
03
筑基:“光储充”一体化停车场亮相
农文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硬支撑”。
今年,石鼓社区将“关键小事”做成“民生大事”——对石富花园东侧停车场进行智慧升级,打造“停车+充电+休闲”一站式综合服务体。
“以前周末来玩,车都停到马路上,现在新建的停车场有600多个车位,还有光伏充电棚,充电方便还便宜!”经常带家人到石鼓周边游玩的市民王先生说,停车场提供低于市场价10%-15%的惠民充电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该停车场是全市首个城中村“光储充”一体化停车场示范项目。停车场满足新能源车充电需求的同时,还配置智能洗车、能源驿站等便民设施,让“停车难”变“停车优”。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一配套升级直接激活了片区产业活力。“停车场建好后,客流量明显多了。”社区商户刘老板说。
未来,石鼓还将推动石鼓花园路与水乡大道辅道互联互通、滨河路综合空间改造,进一步打通交通“大动脉”,为农文旅产业引流。
从民房“平改坡”到闲置地变身公园,从“单点改造”到“连片开发”,从“有变化”到“有品质”,石鼓社区的蜕变,正是南城街道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缩影。
“今年是三年目标的关键节点,我们不敢松劲。”石鼓社区党委书记李艳飞说,未来,石鼓还将推动农文旅片区与水濂山景区联动,进一步拓展“田园+山水”的体验场景,争取早日落成,让乡村文化园成为东莞近郊的网红打卡点,为“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如今,走在石鼓社区的街巷里,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乡村文化园内机械车辆来回穿梭,将军洲的农户在照料稻田,年轻创业者在装修店铺……这座充满活力的城郊社区,正以“拔头筹、争上游”的奋斗姿态,朝着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迈进,让“百千万工程”的红利,真正惠及每一位居民。
赞
18
每日娴晴
09-25
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