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容揭幕+板块亮相!松山湖双年展更多细节揭晓
以“洄游与共生”为主题的首届松山湖双年展,将于9月30日正式启幕,展期将持续四个月。今日,策展单位公布参展团队与人员阵容,更多细节揭晓,详情速看!
我们始终在迁徙中寻找归宿,也在关系的重组中体认自我。首届松山湖双年展以“洄游与共生 / Traceable Interdependence”为主题词,试图超越自然主义的浅表隐喻或地域经验的线性复述,而指向历史与空间中的周行节律,回应全球化语境中科技权力、社会结构与文化身份多样性的动态嬗变。
“洄游” 最初是鱼类对生存环境变化所作出的基因性的响应,依赖于记忆与本能,在周期性的迁徙中完成生命的轮回。从鱼类穿梭江海的古老智慧,到今日产业、人口、技术与观念的往复流转,无不折射着时代记忆的回环与再造。在松山湖,“洄游”不仅意味着地理空间层面的位移,更是一场持续二十余年的城市理想、社会经验与身份认同的集体回望和重新归位,是城市成长过程中始终未曾中断的记忆流线。
“共生” 是源自生态的辩证法,拒绝被浪漫化为静态的和谐幻象。自然界的共生是一种以差异为前提的动态平衡过程,在互利、偏利、寄生等多样关系的接触与摩擦中,不断重塑和界定个体彼此的生存边缘。这套自然哲学在松山湖得到延伸——科技智性与生态伦理、新移民群体与本地居民、资本策略与社区实践、全球视野与本地文化、历史与未来,在共生中不断谈判边界,催生可持续公共形态的可能。
本届双年展主题自觉拥抱多义性——中文主题“洄游与共生”,如上所述侧重于时间与空间的回旋往复、记忆与理想的重温回顾、智慧与关系在延续中再生的意象;而英文主题"Traceable Interdependence"(直译为可溯的相依),则意在将社会、技术、艺术和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转化为一种可观测、可记录、可验证、可追溯的有机整体,多元要素在持续的交流中生成新的秩序与意义。
策展团队以三重维度切入本届双年展的整体构想:第一层,理想与集体智慧的“基因层”叙事,追溯松山湖二十余年空间结构和产业转型的源起与轨迹;第二层,关注“空间层”的生成与赋形,建筑、设计和公共艺术成为叙事场域;第三层,则延展至“关系层”,借助布鲁诺·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审视人、物、资本、政策、思想和技术等异质的行动者,如何在不断的转译与重新连接中塑造未来城市网络。
正如我们始终在回望与前行之间定位自身,首届松山湖双年展希望构筑一个活性的现场,邀请每一位参与者成为“共生网络”中的行动者,共同见证一座新城如何在“洄游与共生”之中书写未来提案。
此次双年展共邀请了50组横跨艺术、建筑、设计及机构实践的参展者,展现多维度的跨界主张,借助装置、雕塑、绘画、影像、声音、数据地图、田野调查、社区协作等多元媒介与方法,从地方生态与城市生长经验中提炼灵感。其中,三十余项全新委托创作与设计,这些作品籍由情境化的公共艺术装置或空间介入的方式,以回应松山湖的自然景观、历史空间与当代语境。
首届松山湖双年展将基于“公共艺术”、“主题展”、“文献展”、“特邀机构”、“改造设计”与“公共项目”六大板块,勾勒出松山湖新城的全域图景,激活一系列建筑、工业遗存空间、市民场所以及在地景观。
公共艺术板块以松山湖环湖片区的独特地景为界面,聚合来自多元背景的创作者,呈现27组/件装置作品。展览布局依循人流动线、活动聚点、视域通达性条件与实施可行性综合考量,在充分尊重自然原貌的基础上,提升环湖空间的视觉品质与公众参与度,营造亲和而可互动的在地体验。作品概念聚焦于对东莞生产制造传统、生活哲学与生态智慧的致意,并以国际视野重申“回归地方”与“重返公共”的价值命题。
主题展聚焦“具身”概念,在“身体—空间—城市”的联动中,行动、感知与都市经验相彼此缠结成场。展览关切在空间重组与社会流动下,个体如何在“原子化”与身体“远程在场”的后信息时代重新感知日常、重建关系与再定义自我存在。在此语境下,二十余组/件艺术作品被置于现实与想象的中间地带,既非内在心理的单向投射,亦非外部现实的被动再现,而是在多主体与多物质对象的展览现场中互动作用和生成,探讨心智、城市化、技术、消费符号与生态伦理等彼此交错、相互渗透的当代议题。
以“解码—回溯—兑现—迭代”为线索,系统梳理松山湖从松木山水库到现代科学城的转型历程。展览通过一系列文献资料,深入解读其间蕴含的城市理想与实验性规划,并聚焦集群设计机制如何深刻塑造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核。它既是新城发展经验的时间轴,也是在地知识生产与未来城市想象的可访问档案。
在“后机构”语境下,艺术机构逐渐突破“中立、客观、冷静”的现代展示空间,转向更具实验性的实践场所与公共对话平台。本次双年展特邀来自深圳、广州、重庆、香港、澳门、旧金山六家愿景各具的艺术机构,呈现研究、驻地、社区共建、田野与跨媒介等多种形式的项目案例,分享“行动中的机构”如何在不同城市土壤中与公众建立对话与连接。
该板块以5处江库联网原水管道工作井与5处滨湖建筑景观为对象,通过探索工程理性、建筑美学、感知体验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动态平衡,超越原有单一功能的基础上,转化为社区新的“日常节点”,赋予公共空间以“二次生命”。
改造地点包括:R1#工作井、R2#工作井、R3#工作井、R4#工作井、R5#工作井、松湖广场码头、三丫坡查理大桥、在水一方、悠兰里码头和三丫坡眺望台。
本次双年展将在不同阶段持续推出系列参与式共创、工作坊、艺术行走与田野研究等十余场公共项目活动,回应松山湖的自然人文地景,推动“学术的公共化、艺术的日常化”。本板块亦与“关系美学”视角相互参照,强调不同主体间的即时互动,反复扩展经验的边界,制造彼此间未被预设的空间与思考。
首届松山湖双年展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如下。诸位学者专家携手发力,为此次展览的筹备与落地提供了大力支持。
陈畅 / 旧金山
陈侗 / 广州
侯瀚如 / 罗马&巴黎
刘家琨 / 成都
马钦忠 / 上海
皮道坚 / 广州
孙振华 / 深圳
王鲁炎 / 北京
翁子健 / 香港
颜为昕 / 深圳
杨勇 / 深圳
张永和 / 北京
塚本由晴 / 东京
朱荣远 / 深圳
*名单按依拼音首字母排序
首届松山湖双年展“洄游与共生”
展览时间
2025年9月30日-2026年1月30日
展览地点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
指导单位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东莞松山湖商文旅有限公司
策展人
朱荣远、杨勇
策展团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上启艺术
赞
27
每日娴晴
09-19
已阅读
回忆以后o
09-19
哈哈,终于要来了,松山湖双年展,9月30日,不见不散哦!😄
eflyna1
09-19
哇塞,松山湖双年展就要开始啦,9月30日,一起期待这场视觉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