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透的肉菜也会中毒?这种细菌专挑“放凉”时下手
一碗香菇肉酱放倒一片?罪魁祸首竟是藏在“煮透”肉菜里的产气荚膜梭菌!
这种细菌专挑煮好后慢慢放凉的食物“下手”,在食物中悄悄繁殖并释放毒素,进而导致食物中毒。
01
“隐形杀手”为何方神圣?
产气荚膜梭菌是元凶,为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广泛存在于土壤、污水、食物及动物(包括人类)的正常肠道微生物群中,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条件性致病菌,堪称细菌界的“变形金刚”,属于革兰氏阳性菌,既有“荚膜”护体,又可产生“芽孢”休眠。
产气荚膜梭菌特别害怕氧气,会在密封的罐头、深层的伤口或者没煮透的肉里偷偷生存。哪怕你把食物煮得咕嘟冒泡了,但如果时间不够,有些休眠的“细菌种子”依然能幸存下来。等到温度降回舒适区,它们就会像被施了魔法般苏醒,疯狂繁殖!
产气荚膜梭菌青睐哪些食物呢?
含蛋白质的食品,如畜肉、鱼、禽肉类、肉酱汁等。
02
中毒三部曲:煮—放—吃
1.大锅烹煮,加热不均:
由于大块肉或大锅炖菜的体积较大,加热过程中热量难以均匀传递至中心部位,导致中心温度无法达到杀灭细菌芽孢的标准,使得部分芽孢得以存活。当环境适宜时,芽孢可能萌发并繁殖。
2.缓慢放凉,细菌狂欢:
此菌最佳生长温度为15~50℃,食物在该温度下缓慢放凉(如室温放置超过2小时)时,芽孢会迅速繁殖,每8min可增加一代。
3.直接食用,毒素释放:
放凉食物未再次充分加热,进食后细菌繁殖体在肠道中容易再形成芽孢,并产生肠毒素,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导致食物中毒的发生。
03
中招后有哪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36h,48h后症状缓解,除老幼体弱者外,一般预后良好。
A型菌→腹部痉挛性疼痛、胀气、腹泻(水样便),少有恶心和呕吐,一般不发热。
C型菌→引起的疾病较为少见,但症状比较严重,患者会出现剧烈腹痛、腹泻、肠黏膜出血性坏死等症状,进而引发坏死性肠炎,病死率高达40%。
04
4招预防“舌尖上的危险”
1.生熟分开,保持卫生
烹饪和食物处理过程中,生熟器具要分开,注意保持双手和厨具的清洁。
2.煮熟煮透
大块肉切开加热,中心温度≥70℃,并持续1分钟以上。
汤汁煮沸后保持翻滚至少3分钟。
3.快速降温
烹饪好的食品尽量避免长时间放置在室温下,大量的汤或炖菜应分成小份,快速冷却,2小时内放入冰箱低温冷藏,避免细菌繁殖。
4.剩菜彻底加热
食物再次食用时,必须加热至7℃以上,确保热气穿透食物内部,以有效杀灭可能存在的细菌。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愿这份对温度的把握,让每一餐烟火更安心。
赞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