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央媒眼中的湾大 |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硬核”答卷

来源:大湾区大学
确定取消订阅
  • 取消
  • 确定
邓燕芬 小编
2025-09-17 08:35:03
订阅

近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周刊等中央媒体持续“对话”大湾区大学,围绕湾大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学科布局、育人理念以及今年首届本科招生工作等,多角度、深层次地进行了报道和专访。

让我们一起回顾央媒和湾大,都聊了些什么?

人民日报 x大湾区大学

《粤港澳教育合作成色十足--一所新大学折射优质资源聚集》

2025/09/08

星期一

农历八月十七

6月19日,教育部正式复函广东省,同意设立大湾区大学。大湾区,这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从最初的一个地理概念,逐渐成为经济繁荣、科技领先、创新活跃等一体化发展的代名词。如今,又辐射至教育领域,成为一所大学的名字。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在哪?

看区位——深圳向北几十分钟车程,来到东莞松山湖。这个高新区正是大湾区“最强大脑”汇聚地:华为、我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也被送到这里研究。

“在松山湖办学,与附近的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头部科技企业的合作会更方便。这里交通也很便利,上接广州,下接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湾区大学创校负责人田刚介绍,大湾区大学规划设计了两个校区,目前松山湖校区已经投入使用,滨海湾校区还在建设中。

看定位——理工科、小而精、新型研究型。大湾区大学首批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等专业。7月19日,学校完成首届本科招生录取工作:面向广东省物理类考生录取80人,一次性满额投档。相较小而精的招生规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近300名教研人员中,70%具备海外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工作经历,其中10位院士、78位国家级领军人才。

“我们鼓励本科生选择不同导师,到实验室去实习,课程也要紧跟国家需求、社会需求、产业需求以及世界前沿。”大湾区大学物质科学学院执行院长赵金奎说。“大学+大学”“大学+科研机构”“大学+龙头企业”……匹配大湾区发展需求和产业空间布局,广东省高位统筹,优化高校布局,加速形成具有大湾区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方阵。

(来源:人民日报)

央视CCTV2 x大湾区大学

《待定义的大湾区大学》

2025/09/13

星期六

农历八月廿二

近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走进湾大校园实地探访,与大湾区大学创校负责人田刚院士、大湾区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夏志宏教授、大湾区大学教学负责人李晓明教授、大湾区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程之申院士及OPPO产学研事务总监秦征、vivo人工智能研究院总监刘洪善,以及湾大首届本科新生展开深度访谈。分享“待定义”背后,大湾区大学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新理念与新举措。

(来源:央视频,节选)

中国新闻周刊 x大湾区大学

《建一所“精理强工”的新型大学》

2025/09/15

星期一

农历八月廿四

——《中国新闻周刊》:6月19日,湾大才正式获批,距高考志愿填报结束只剩两周左右,这么短的招生宣传窗口期内,为何湾大还能取得不错的招生结果?

田刚:湾大从6月20日正式开展招生工作,广东高考6月25日放榜,29日开始填报志愿,到7月4日就结束。对我们来说,确实是时间紧、任务重,招生工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几乎“全员动员”,由各学科老师组成300多人的招生团队,分区、分片深入广东省多所中学。宣传过程中,我们重点强调学校在人工智能、数学、机器人、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方向的师资优势,学生能得到的关注、指导,相比多数传统大学有一定优势,这也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因为“小而精”,可以对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

——《中国新闻周刊》:湾大自身的定位是怎样的?近年来,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先后成立,湾大有何独特优势?

田刚:湾大的首要优势就是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这里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和人才集聚,人口结构充满活力。湾大提出“大学+”的发展口号,其中“+”的对象就包括位于大湾区的大科学装置和头部科技企业,我们希望与它们开展深度合作。

比如,湾大所在的位置,隔壁就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国家级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这两者都和材料学科有关,所以我们优先筹建了物质科学学院,聚焦材料领域。湾大先进工程学院的主要发展方向为机器人,也得益于大湾区在先进制造业方面的雄厚基础。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重点布局6G通信技术,则与湾大毗邻华为等企业密切相关。

同时,湾大非常重视发展基础科学。我认为,基础科学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长期效应,要建设高水平的理工大学,必须夯实理科知识基础,特别是提升学生的数学、物理学科素养,而非局限于培养“工科思维”。

——《中国新闻周刊》:以“小而精”为共性特点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普遍对学生开放专业的自由选择权,并在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变革与创新。湾大在这些方面采取了哪些做法?

田刚:湾大第一年开展通识教育,所有基础课对全部学生开放。从大二开始进行分流,学生将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与潜力后,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数学实验班课程(授课人:理学院副教授许地生)

对于特别有天赋和兴趣的学生,我们还会采取小规模实验班的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目前,湾大已设置了数学和人工智能实验班。未来可能进一步增加其他方向的实验班。实验班采取弹性的选拔方式,通过学业导师与学生的充分沟通、对学生的考察,吸纳那些真正对所选专业感兴趣、基础好的学生。

人工智能实验班课程(授课人:理学院讲席教授张宏坤)

——《中国新闻周刊》:无论人才培养还是学科布局,关键都在于人。作为一所刚成立的大学,并且坐标在东莞,湾大在引进人才时面临怎样的挑战?如何克服?

田刚:人才引进上,我们始终坚持高学术标准。比如,湾大先进工程学院院长王煜是享誉国际的机器人领域专家;大湾区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湾大讲席教授夏志宏则是国际知名的数学家,解决了百年数学难题庞勒维猜想,全职加盟湾大后,已成为我们在人工智能方向的领军人物。此外,学校还有一批非常优秀的青年学者,目前,教师团队整体上比较年轻。

对于已取得较高学术成就的知名学者来说,加入湾大不是来领导一个现成的、大而全的院系,而是可以自行选定方向,组建团队,建设一个全新的学科或研究方向,是“从0到1”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创业”。对此,学校给他们提供了资源上的充分支持。同时,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也为国际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落地创造了良好条件。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节选)

每一篇报道,每一次访谈,都是湾大的“硬核”答卷。

大湾区大学回答: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在何处

大湾区大学证明:立足湾区、面向全国

辐射世界的“底气”从何而来?大湾区大学将始终锚定科技前沿,全力服务国家战略,力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探索一条新路。

25

推荐
评论
  • sky亮

    0
    举报

    09-17

    看了央媒的报道,对湾大的未来更加期待了!🌟

  • xue848620

    0
    举报

    09-17

    湾大的‘硬核’答卷,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 xinghui-x

    0
    举报

    09-17

    央媒看湾大,真是亮点满满啊!🎉

加载更多
3
取消 写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