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从老糖铺到新展馆,石龙这抹甜香,177年后仍在“生长”

来源:宜居石龙
确定取消订阅
  • 取消
  • 确定
邓燕芬 小编
2025-09-15 14:41:39
订阅

说起“石龙特产”,那抹藏在橙色盖子、白色罐子里的甜,总会先从记忆深处冒出来。多少石龙人、东莞人曾为“江南牌”麦芽糖折断过木筷子,那拉扯间的黏糯香甜,是刻在童年里的味觉印章。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苏叠庆开办合利糖铺算起,这份“石龙味道”已在时光里流淌了170余年。如今,它在石龙江南麦芽糖非遗展示馆里,有了更鲜活的模样。

这座集展示与销售于一体的场馆,恰似一本摊开的甜蜜史册。步入展示区,场馆虽然崭新,但到处都是老糖铺的岁月印记——那些泛着岁月包浆的传统工具整齐陈列,它们是多代人艰苦打拼的“老伙计”,无声诉说着这门手艺从萌芽到成熟的淬炼历程;图文并茂的展板上向大家呈现了跨越百年的传承故事:从第一代创始人苏叠庆在石龙开办合利糖铺,到第二代苏创基、第三代苏王海守着铺子琢磨改良技艺……而从最初的麦芽糖,到后来衍生出的麦芽糖柚皮、糖莲子,每样新品的诞生轨迹也清晰可见。

“10小时浸泡的小麦在4—5天内多次淋水后发出嫩芽,切碎后与蒸熟的糯米‘相拥’,在发酵缸里经历时光的魔法,最终熬制成金黄如蜜的糖。”踱步间,展板旁的动态视频正将“发酵的艺术”娓娓道来,让参观者了解麦芽糖从原料处理到熬制完成的大致过程。关于这份甜,馆里特意澄清了常被客人询问的一个细节——其甜味完全源自麦芽和大米发酵煮制后浓缩的自然甜味,并无额外添加糖分。

销售区的“江南牌”麦芽糖,依旧是石龙人刻在记忆里的样子:隔着透明包装,能瞥见那抹诱人的金黄透亮,仿佛能想象到抿一口时,温润的清甜在舌尖缓缓漾开。玻璃窗旁边,整齐码放着麦芽糖柚皮,晶莹的糖衣裹着小块柚皮,撕开包装袋即闻到沙田柚独有的清香,拿起一块放进嘴里,那股甜润在唇齿间萦绕。这些从江南糖果厂走出来的“宝贝”曾在1995年拿下国际食品博览会银奖,如今依然是节庆里的“情意使者”——石龙人走亲访友总爱拎上几罐,让甜意串起乡愁。

第四代传承人苏德勋与苏德勲的故事是馆里最动人的篇章。1985年,兄弟两人继承父业并创办东莞市石龙镇江南糖果厂,让老手艺搭上时代的快车:自动化生产让更多人尝到这份甜,产品远销全国甚至东南亚;可铜锅熬糖的火候、柚皮去涩的分寸,他们始终守着老规矩。更妙的是,麦芽糖还在“湾区周末IN东莞” 麦芽糖咖啡音乐节上惊艳亮相。本土咖啡店将这份传统甜味融入咖啡,精心调制出限定款 “江南牌” 造型杯麦芽糖特调,让老味道与新风味在杯中碰撞出别样惊喜;“麦芽糖+特脆饼干”的组合更成了年轻人的新宠。在馆里,你既能看见百年前的糖铺缩影,也能摸到新时代的甜蜜创意。

未来,这里会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苏德勲表示,他们计划邀请孩子们来亲手搅糖,让他们的指尖触碰到祖辈的智慧;也想与旅行社携手,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在甜香里读懂石龙“一河四埠”的商贸往事。毕竟,这份甜从不是寻常人家的手艺,而是苏家人代代相传的营生,更是石龙作为南粤商贸重镇的味觉注脚。

如今,“石龙麦芽糖制作技艺”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里的每一缕甜香都成了活态的传承。如果你想寻回童年的味道,想看看老手艺如何在时光里生长,不妨来这里走走。让我们一起陪着这份百年“石龙味”,在新时代里继续甜下去,让乡愁有处可寻,让匠心永不褪色。

17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