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到“品质” | 南城繁华街区变身「微度假」目的地
在东莞城市中心的道路上,一幅崭新画卷徐徐展开……
▲一幅崭新画卷徐徐展开(罗伟良 陈志谦/摄)
铺设降噪沥青的机动车道旁
拓宽的人行步道
与独立的骑行空间相互映衬
市民可放慢脚步、享受环境
感受宁静的慢行氛围
曾经被违停车辆占据的街道
如今变身为儿童乐园和休憩空间
宝藏店铺沿途自然生长
随意走动
可在街巷里遇见不同的惊喜
南城繁华街区逐步变身为「微度假」目的地
是南城近年来推动交通建设
从“功能性”向“品质化” 转型的生动缩影
交通不再只是连接A点到B点的通道
它正以“无形之手”
重塑城市肌理
决定商业走势
重新定义城市生活的美好体验
▲交通系统和城市空间的良性互动(罗伟良/摄)
作为东莞行政、文化、金融核心区,南城在交通建设中不再满足于“能走通”,而是追求“走得好,走得舒心,走得安全”。交通必须服务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前,南城正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一场以“四个转变” 为核心的交通变革,正在重塑人与城市的关系。在发展内涵上,南城推动交通建设从“功能交通”向“品质交通”实现转变,构建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提供卓越的用户体验、高度的宜居性以及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品质”,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产业创新、支撑现代产业发展。
▲实现交通建设的“四个转变”(翟嘉欣/摄)
从更加注重对交通资源的重新分配,到集约化利用以及道路品质的全面提升,打造功能复合的城市发展廊道......
南城正以高质量的交通建设助推城市品质提升,实现交通系统和城市空间的良性互动,共同构建高效、可持续、宜居的城市形态。
一起去观察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变。
▲出行方式呈现「多元化」(罗伟良/摄)
现代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呈现「多元化」——驾车、乘坐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因此,现代交通建设需要关注交通系统的协同效率,以及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出行体验。
在交通建设过程中,南城深刻理解并致力于平衡,动态交通(车辆、行人在道路上的移动)和静态交通(车辆停放、行人在公共空间的驻留)之间的复杂关系,保障车辆停放时有位可寻、车辆行走时顺畅无阻,同时为行人、骑行者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
▲让城市交通立体、高效(罗伟良/摄)
通过动态交通的系统性优化,以及静态交通的精细化管理,南城努力让城市交通真正立体、高效,从而提升整体城市交通的品质和宜居性。
动态交通优化
保障“人行安全”与“车行顺畅”
▲将交通资源由车向人倾斜(翟嘉欣/摄)
“品质交通”的核心,是让城市回归“人本尺度”。
近年来,南城持续优化道路网络,通过“路权再分配”,将交通资源由车向人倾斜,以此减少静态交通对动态交通的侵占,即减少车辆随意停留,所造成的车行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空间挤兑。
目前,南城多条关键主次干道已完成综合整治,重新规划和打造高品质的慢行空间,显著提升城市整体交通效率。
▲重构慢行系统,减少人车混行事故风险(罗伟良/摄)
鸿福路改造后,实现“步行、骑行、车行三线分离”;宏图路-元美西路-胜和路升级完成,科学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大幅新增非机动车道,打造“无障碍通行长廊”......
其中,整治还包括抬高社区出入口、拓宽行人等候空间、智能灯光引导、零高差坡道、扩大安全岛等细节,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宽敞、连续的专属路径。
▲扩大安全岛、设置零高差坡道,保障行人安全
非机动车道得到安全、顺畅的保障,为骑行者提供安心的通行环境;行人步道变得开阔、舒适,并点缀上了“微景”花园,无论是上班族还是日常休闲的居民,也拥有足够的空间活动、驻足。
▲市民拥有足够的空间活动、驻足(罗伟良/摄)
在路权再分配过程中,时常引发一个直接疑问:这是否会制约车辆的通行顺畅,影响整体交通效率?
南城在实践中证明,重构并非必然制约车辆通行。通过路网整体优化、智能交通介入等更加系统性、精细化的交通优化,更能提升城市整体交通系统效率和活力,最终实现城市交通的环境最可持续、社会最公平、生活最品质。
在车辆通行与慢行优先之间的巧妙平衡下,城市的整体交通拥堵指数反而有所下降。
▲完善和提升城市主次干道的通行效率(陈志谦/摄)
自2022年起,南城以“大片区思维”积极推进重点片区综合交通改善、道路交通综合治理、学校交通疏解等各类专题研究及项目实施40余项。
其中,南城通过精细化调整交通组织,尝试推广借道左转、单向交通、潮汐车道等新型交通组织方式,持续强化骨干路网的疏导能力,完善和提升城市主次干道的通行效率,并持续打通片区内部“断头路”和瓶颈路段,形成更加畅通的微循环网络,为核心区慢行空间的释放创造条件。
▲打通区域道路(翟嘉欣/摄)
在此基础上,南城根据道路等级和功能定位,科学化、差异化地分配车道资源:例如在鸿福路、第一国际片区等改造中,主干道仍保障必要的车道数,而在商业步行街或社区内部,则大胆压缩车道,甚至设置为步行优先区。
此外,南城根据实时车流量、人流量和公交运行情况,科学增设交通信号系统以及动态调整路口信号配时,保障整体通行效率的最大化,实现交通资源的动态优化和高效利用。
▲鸿福路科学增设信号灯,提高通行效率(罗伟良/摄)
通过系统性、精细化的交通优化,南城释放道路更多的承载力,逐步实现“人享其道,车行其畅”的多赢局面。
静态交通管理
保障“车停有位”与空间优化
▲车辆有其所停、有其所畅(翟嘉欣/摄)
交通建设中,不仅要让车“跑得快”、人“走得好”,更要有车“停得下”和人“留得住”的空间。
在“品质交通”的理念下,南城积极采取增量供给、存量挖潜、智慧管理等举措,力求实现“停车有位、驻留有空间”目标,避免动态交通对静态交通的挤压,即一味追求交通的极致流畅,导致过度压缩原本属于停车、行人驻留以及公共活动的空间。
▲适度增加增量供给,保障刚性需求(罗伟良/摄)
针对停车需求旺盛但土地空间有限的区域,近年来,南城规划建设或改造升级地下停车场、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适度增加停车位增量供给,保障刚性需求。
2023年,南城建成5961个停车位,停车位建设任务完成率高达127%,有效缓解停车压力;2024年,南城累计新增3749个停车位,辖区停车环境得到持续优化。
▲环莞快速桥下空间利用项目效果图(部门供图)
2025年,南城在拓展停车空间上持续发力。
一方面,南城继续深挖桥下空间潜力,计划在环莞快速蛤地段、鸿福大桥、宏远大桥的桥下空间新增停车位,让原本闲置的桥下空间“变身”便民停车场所。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路外停车设施建设,规划打造万科翡翠花园周边地块地下停车场、石富花园东侧停车场等多处停车设施,力争全年新增停车位超2000个。
面对逐渐稀缺与成本高昂的土地资源,盘活闲置的存量资源、提升停车位利用效率,也是南城交通管理的重要趋势,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品质城市生活的关键。
当前,南城积极推动静态交通管理从单纯的“增加泊位”,向“优化管理”和“智慧化”转型。
▲错时开放、有偿共享机关单位停车场(翟嘉欣/摄)
在此过程中,南城倡导“物尽其用”,鼓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和商业综合体等推行错时开放、有偿共享,扩大重点区域的停车资源供给。
通过激活“沉睡资源”,以此避免白天空置浪费与夜间一位难求的矛盾,缓解老旧社区和商业区夜间“停车难”的问题。
▲建设“停车信息诱导系统”(罗伟良/摄)
不仅关注物理空间的盘活,更加注重以管理手段和科技赋能,提升现有停车资源的周转率和使用效率。
通过建设“停车信息诱导系统”,南城在主要道路、次干道及停车场入口前设置诱导屏,为市民提供实时停车引导服务,引导车辆到周边空闲车位较多的停车场,动态优化停车资源配置。
▲动态优化停车资源配置(罗伟良/摄)
同时,南城利用经济杠杆调节停车需求,科学制定基于区域、位置(“路内高于路外”)和时间(“高峰高于平峰”)的差别化停车服务收费标准,引导驾驶员不再将停车视为随意占用的“免费特权”,而是作为“有价资源”高效流转。
在此过程中,也促使部分短途出行者转而选择公共交通或慢行,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私家车出行。
▲提升城市交通的整体效率(罗伟良/摄)
在“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下,南城通过多层次、系统性的举措,逐步将停车从无序的“占用”转变为有序的“服务”,以精细化管理达到静的“退让”、动的“舒展”,不断重塑市民的出行体验。
▲为美好生活“解放”出更多空间(陈志谦/摄)
如今漫步在南城这片经过拓宽的人行道上,你会发现,脚下的每一步都不再匆忙,而是踏入城市精心编织的巨幅画卷。
曾经局促的窄道,舒展成城市流动的“画廊”,两旁绿意盎然,花影扶疏。耳边不再是急促的喇叭声,而是城市深处传来的低语:或许是孩童的嬉闹,或许是咖啡馆溢出的悠扬乐章。
▲街区成为沉浸式体验城市脉搏的“舞台”(翟嘉欣/摄)
通过对静态和动态交通的精细管理,南城将街区从单纯的功能区域,逐步转化为富有魅力的“城市景区”,为美好生活“解放”出更多空间。
公共空间被赋予休憩、社交、文化等多元功能,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平衡、精神得到滋养的场所,也让城市生活充满活力与吸引力。
“车行道”变“生活风景线”
激活公共生活的独特活力
▲“车行道”变“生活风景线”(陈志谦/摄)
在总部基地片区,通过高效的交通组织和智慧停车解决方案,减少对地面停车位的依赖。释放出的空间被巧妙地转化为线性公园、带状活力公园,将步行、骑行与自然景观无缝连接。
通勤者在动态的行走中享受绿色,也在班后拥有舒适的“静态”休闲空间。街道不再是单纯的“上班路”,而是融合了生态美学与便捷功能的“绿色会客厅”。
▲打造城市“绿色会客厅”(陈志谦/摄)
这种道路“景区化”的理念,是“品质交通”最直观的呈现。
近年来,南城打破“车本位”的禁锢,持续为行人和生活“腾挪”出足够的空间,为后续的景观美化和功能注入打好了底色,也直接提升居民选择步行和骑行的意愿。
▲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叶、冬有绿(罗伟良/摄)
在沿道路两侧、中央分隔带及人行道,南城引入多层次、四季有景的绿化系统,保障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致,让行人在行走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南城在街道设计中也融入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路灯、座椅等城市家具不再是简单的功能构件,而是富有设计感的艺术品。
▲让街区充满了人文气息和艺术氛围(罗伟良/摄)
艺术元素的注入,让街区充满了人文气息和艺术氛围,每一次驻足都可能成为一次美的发现。它们为市民提供拍照“打卡”的独特背景,也让城市拥有了更多值得细细品味的“表情”。
▲让道路空间成为城市生活的延伸和舞台(罗伟良/摄)
“街区即景区”并非只追求“好看”,更重要的是“好用”和“好玩”。
南城在功能复合和服务升级上下足功夫,让道路空间成为城市生活的延伸和舞台。
▲被忽视的街角改造为口袋公园(罗伟良/摄)
城市中那些被忽视的街角、建筑退缩地、甚至过去的停车场入口,都被南城视为“宝藏”,被精心改造为口袋公园、微型广场或艺术装置区。
一些广场和人行道宽阔区域,同时也为举办周末市集、小型音乐会、文化展览等公共活动,预留弹性活动空间,成为市民参与公共生活的舞台,丰富市民的街头体验。
▲为公共活动预留弹性活动空间(罗伟良/摄)
通过精心的景观设计和空间重构,南城将道路从单一的通行载体转变为兼具休闲、商业、生态功能的活力空间,持续激活街区的商业潜能和文化活力。
市民在移动中可以享受通行的过程,在南城的大街小巷里感受到被关怀、被尊重的美好。
打造城市商业的“生长基因”
提供高品质的生活体验
▲商业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提升生活品质”(翟嘉欣/摄)
道路街区的宜居化,成为塑造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主角”,带动更多精品咖啡馆、特色小店和生活美学空间的涌现,使商业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提升生活品质”,为市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高质量生活”。
第一国际片区的升级改造便是最佳佐证。
片区从传统的商业区交通模式中跳脱出来,通过大幅拓宽人行道、增设艺术装置和休憩空间、优化交通组织,将原本服务于“车流”的区域,转化为吸引“人流”的魅力街区,成为居民家门口的“花园式”休闲消费地。
▲南城街区商业氛围发生质的飞跃(罗伟良/摄)
当城市交通理念从“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时,交通规划从服务于车辆快速通过,转向为市民提供惬意的步行环境和高品质的消费体验,街区商业氛围也随之发生质的飞跃。
无论是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馆,还是独具匠心的文创小店,抑或是网红美食餐厅,这些被年轻人追捧的“打卡店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街区崛起,为市民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形成“文化+商业”的融合生态。
▲商业从单一零售模式向沉浸式体验发展(罗伟良/摄)
这一类型的道路街区正在南城不断形成,为大家提供高质量的户外生活和社交多样性。
人们也愿意放慢脚步,享受环境,从而促进休闲消费、文化消费和社交消费的兴起,提升沿街商业的品质和多样性,也为生活带来更多可能性。
▲提升沿街商业的品质和多样性(罗伟良/摄)
交通与商业的良性互动,使得南城成为一个理解城市设计和用户体验战略价值的先行者,致力于通过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吸引更多人到这里,并塑造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方式。
交通,已然成为南城产业繁荣和品质生活提升的“生长基因”。
▲(翟嘉欣/摄)
南城交通形态的每一次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城市空间的可达性、舒适度和吸引力。道路街区从单纯的“功能区”变为更富魅力的“景区”,最终实现城市形态的整体升级,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步步皆风景,处处皆诗意。
赞
20
夏日fyh
47分钟前
这南城街区简直是宝藏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