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为什么粤港澳要“组队”去上海?这场交流背后的深意,你看懂了吗?|文化观察

来源:南方杂志
确定取消订阅
  • 取消
  • 确定
林宝琨 小编
2025-09-12 17:54:48
订阅

原创舞台剧目集中演出、广东美术展览之最、国际演艺交易项目亮点纷呈……9月11日,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新闻发布活动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举办。

这场发布会,宣布了粤港澳三地将首次以“文化周”的形式,集体亮相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艺术盛会之一。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文化展演,背后深意远超出节目本身。

关键词一:文化交流

在发布会中,所有嘉宾的发言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文化交流。嘉宾们都强调了国际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包括演出、展览和非遗展示、宣传推介等,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促进中外文明互鉴和区域文化合作。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勾勒出艺术节的全球视野。本届艺术节以“文化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预计举办活动超500项,境外节目占比高达60%,堪称一场全球艺术盛宴。它致力于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推动中外文明互鉴。在这个高规格的平台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作为专门设立的文化板块,将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推向国际舞台的前沿,无疑成为中华文化与世界对话的一个重要窗口。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唐国华的发言则从区域视角强化了这一意图。他指出,文化周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形象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动大湾区与上海、长三角地区文化互鉴、资源联动的重要契机”。这意味着,交流是双向的:大湾区既要向上海、向全国、向世界展示自己,也要以上海为桥头堡,吸收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养分,实现更高层次的内外循环。

在此次文化周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重点介绍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正是这种深度文化交流的力作。展览将首次跨越地理界限,向上海观众全景式展现广东美术的百年精品佳作与革新历程。正如王绍强馆长所言,展览“以经典作品为载体,生动记录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成为一部立体的广东美术发展史图鉴”。

澳门文化局演艺发展厅厅长郭妙瑜进一步丰富了交流的内涵。澳门作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参与为“文化交流”增添了“中西荟萃”的独特底色。澳门带来的剧目,如融合AI的舞蹈、改编自葡萄牙文学作品的剧场,完美体现了这种多元性,目的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从澳门走向世界。

嘉宾们的阐述表明,此次“组队”出征,是要整合粤港澳各具特色但又同根同源的文化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和引领国内及国际的文化对话。

所有合作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如嘉宾们不约而同地提到的,这一切的努力是为了“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组队”去上海,是以文化为纽带,通过内部的整合与对外的联动,探索一条区域文化协同发展、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新路径。

关键词二:艺术创新

第二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是艺术创新。大湾区文化周的节目单,堪称一份《创新指南》,展现了湾区文化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

李明秘书长介绍的艺术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引擎,“艺创未来”扶青计划首次纳入科技艺术融合创作,鼓励前沿探索。这为大湾区创新作品的展示提供了平台。

唐国华巡视员介绍的广东参演剧目,带着鲜明的创新基因:广州歌舞剧院的舞剧《英歌》以创新舞蹈语言重塑潮汕英歌文化,让传统民俗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生;广州粤剧院的粤剧《双绣缘》以经典唱腔与细腻表演展现粤剧艺术的深厚底蕴;广州芭蕾舞团的《家园》以芭蕾这一西方艺术形式为载体,诠释“湾区人共建家园”的奋斗精神,实现东西方艺术的巧妙融合;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杂技剧《站台》则跨界融合现代舞、戏剧,讲述当代故事。这些作品共同勾勒出大湾区文艺“多元共生、融合创新”的鲜明特质。

而“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本身,从主题到策展理念都深刻体现了“创新”这一核心。王绍强馆长阐释道,展览旨在呈现“广东美术以‘得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先锋姿态”。从“岭南画派”的艺术革命到“新兴木刻运动”的匕首投枪,再到当下的“当代艺术实践”,整个展览本身就是一部百年艺术创新史。

澳门带来的节目则更脑洞大开。霖舞剧场的《Selfish Selfie》探索真人与AI的共舞;《虫虫的仓鼠》是澳沪合作成果;立体书剧场《明月浮岛》则展现了独特的戏剧表现形式。澳门文化局通过《本地演出委约制作计划》主动推动原创,推动建设“演艺之都”,这本身就是一种机制创新。

发布会中,我们可以发现此次粤港澳三地“组队”去上海,带来的不是传统的“文化土特产”,而是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化前沿、极具探索精神的创新成果。

关键词三:区域合作

在发布会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多方的发言都突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与上海、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以及澳门、香港与内地的联动,通过文化共创、人才共育和资源联动,推动文旅融合和区域发展。

合作,首先是粤港澳三地内部的深度融合。唐国华巡视员和郭妙瑜厅长在介绍时,都将粤、港、澳的剧目和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来推介。从广州的舞剧到香港的话剧,再到澳门的实验剧场,虽然节目各异,但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品牌之下。这表明,三地正在文化领域实践共建共享,协同“组队”,共同塑造湾区人文精神。

其次,合作是粤港澳与长三角两大国家战略区域的强强联合。李明秘书长强调,艺术节正积极服务“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持续设立浙江南浔、江苏无锡、安徽合肥等分会场。唐国华巡视员则明确期待“进一步加强广东与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其命惟新”大展正是这一合作的实体化巨献。展览将在上海世博园中华艺术宫举办,展区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展厅19个,展出来自广东的800余件/组精品力作。从作品品类、规模来看,当属为迄今广东美术展览之最。这是粤沪两地美术界一次空前规模的深度合作。文化周打破地理隔阂,推动中国两大经济文化引擎的深度互动。通过文化互通,带动人才、资源、市场乃至发展理念的交流,此次文化周将为文旅融合和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持续的助力。

14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