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药”安宫牛黄丸遭遇挑战,家里还需要“囤”吗?
作为我国传统中药中最负盛名的急救用药之一,安宫牛黄丸是许多家庭的“看门药”。然而,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团队的一项研究结果引起一片哗然,甚至被一些自媒体宣称安宫牛黄丸“跌落神坛”,安宫牛黄丸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科学审视风暴。
那么,这项研究结果到底证实了什么?安宫牛黄丸“塌房”了?家里还需要“囤”吗?针对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神经内科、中医经典、药学研究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了解真相。
杂志截图
研究证实了啥?
安宫牛黄丸疗效≈安慰剂?
据记者了解,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团队的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RCT研究),简单来说,就是把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新药,另一组接受常规药物或安慰剂,从而比较疗效。在这项研究中,安宫牛黄丸组和安慰剂组最终分别纳入57例和60例患者。结果显示:中度至重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规范的现代医学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在减少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方面,效果与安慰剂组无异;90天后的临床神经功能恢复结果显示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
这个研究结果发表后,直接挑战了安宫牛黄丸作为民间“中风必备救命神药”的广泛认知和市场定位,在网上引起热议。有自媒体唱衰安宫牛黄丸,认为其无效等于安慰剂;也有不少网友以亲身经历为安宫牛黄丸辩护:“我岳母脑出血50ml,靠鼻饲安宫撑到手术获救”“朋友37岁脑梗垂危,用安宫牛黄丸救了命”。
对此,业界也发出了不同声音。全国中医经典联盟理事长、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颜芳表示,从研究设计看,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辨证论治,而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往往是一病一方的思维,要求固定处方长时间治疗,与中成药根据病情动态变化调整的特点不符。从疗效评价看,随机对照研究往往只关注单一的生理指标(如大脑坏死面积),而中医更看重综合疗效,包括意识、大便、饮食等整体指标。“这种片面的判断导致中医整体疗效被严重低估。”
另一名在中医脑病领域有多项科研成果的教授表示,该研究最终受试者仅有117名患者,对比一般正式临床试验而言,样本量太小。而在90天的临床功能恢复情况中,安宫牛黄丸组有效率38%,安慰剂组24%,显示安宫牛黄丸组恢复趋势良好。“就这些病例而言,结果已经是相当好了。论文原文已经说了是预实验,后续会扩大样本继续做,在正式试验中得出阳性结果的希望很大。”
“如果仅基于单个研究的结果就判定安宫牛黄丸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是否存在潜在作用,可能会显得片面。” 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周泉表示,“我们不仅要考虑证据的等级和可靠性,还需要结合更多研究结果考虑整体一致性,并关注到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的可能差异,只有经过多项高水平研究反复验证,才能客观评价该药物对疾病的诊疗意义。”
另一批研究结果截然相反
该如何看?
在争议的另一端,大量其他研究得出的结论甚至截然相反。记者在知网上搜索,发现有2057篇研究和信息涉及安宫牛黄丸,其中涉及中医学、中药学、神经病学、急救医学、儿科学、中西医结合以及外科学、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等11个学科。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中医药学院沈剑刚教授研究团队2022年发表于《中国医学》(英文版)的研究结果显示,安宫牛黄丸有助于将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黄金期延长半小时,减低溶栓治疗所致的脑出血风险和死亡率。
另一项覆盖106家医院、2214例中风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发现,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安宫牛黄丸,有助于改善患者短期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研究更提示,发病24小时内使用总剂量大于6克安宫牛黄丸的患者,短期预后更佳。
一项纳入28项临床研究、2745例中风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联用安宫牛黄丸能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并降低血清脑钠肽(一种心衰标志物,在严重脑损伤时也可能升高)水平。
为何会出现不同研究、结论相反的情况?其实,对同一种药进行不同切入点的研究,得出不同结论的现象并不少见。在此前引发大众争议的首登《柳叶刀》的中药治疗脑出血双盲对照试验,通讯作者之一、世界卒中组织副主席克雷格·安德森教授在文章发表后表示,整体患者群体中,这款药物没有展现出明显的疗效。不过,在某些亚组患者,尤其是在年长患者和出血较重的患者中,确实观察到了一些积极信号。 “如果有机会重新设计研究,我们可能会针对65岁以上患者设计。但五年前,大家不会知道这些亚组可能表现出更强的疗效信号。”克雷格·安德森教授说,“研究不会一次性提供所有答案,而是一个逐步积累信息的过程。”
安宫牛黄丸还能囤吗?
理性用药亟待科学引导
近年来,受市场营销手段影响,安宫牛黄丸的功效在民间一再被“神化”。有人把安宫牛黄丸当做保健品,认为定期吃一颗,就可以养生强身、预防中风。医学专业人士指出,安宫牛黄丸绝对不是养生保健品,也不能作为预防用药。而且安宫牛黄丸的处方中含朱砂、雄黄等毒性中药,应在有经验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医师指导下视病情具体变化辨证使用,不宜过量久服。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谢惠芳表示,在临床上也遇到有些病人因为急性脑梗死造成昏迷,在送医院前家人自行给患者服用安宫牛黄丸造成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加重病情的病例。她建议,一旦出现急性脑梗死的情况,一定要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不能因自行服用安宫牛黄丸等耽误救治。“即使对有适应症患者,安宫牛黄丸也绝不能替代现代医学的标准卒中治疗(如溶栓、取栓、抗血小板、降脂、控制血压血糖、康复等)。这个药在规范治疗基础上,可能起到辅助促醒、清热作用之一。”
据悉,为使临床医生正确、客观地认识安宫牛黄丸的临床应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特组织发起《安宫牛黄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编写项目。记者发现其系统梳理了其药理学和安全性,明确其核心应用场景在于神经系统疾病【比如中风昏迷(热闭证)、脑炎、脑外伤等所致高热神昏】、感染性疾病(重症感染导致的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促醒与退热。
关于安宫牛黄丸的这场科学风暴,本质是现代医学理性之光对传统经验的一次必要审视。争议的出路不在于站队,而在于以更开放的态度、更严谨的方法,推动高质量研究。颜芳表示,中医科研应遵循中医的自身发展规律。“ 科学精神应是包容的,而不是相互排斥,通过质疑与验证不断迭代升级,而不是用单一标准去否定复杂的体系。中西医结合的真正内涵是‘协同’而非‘结合’,二者应发挥各自优势,减少彼此短板,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赞
1
每日娴晴
09-10
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