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东莞首创!以破局之思精准破解民生“微需求”,石龙这个公益基金有点东西

来源:宜居石龙
确定取消订阅
  • 取消
  • 确定
黄玉翠 小编
2025-09-06 09:08:33
订阅

“真没想到,上个月才跟社区念叨风扇坏了,这个月新风扇就送到了!”今年6月底,石龙镇独居老人骆奶奶家中,一台崭新的风扇送来习习凉风,驱散了夏日的闷热。看到风扇,老人脸上满是惊喜和感激。这份“及时雨”般的温暖,缘于由石龙镇人大代表袁美芝“牵线搭桥”成立的石龙慈善会社区公益基金(以下简称“社区公益基金”),它正在悄然改变着社区里许多像骆奶奶这样的“微需求”的落地方式。从人大代表“金点子”到惠民“金果子”,社区公益基金正成为石龙镇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的创新实践。

聚焦治理痛点

创新机制畅通“供需对接”

身为人大代表的袁美芝,曾经服务石龙社区一线,目睹过太多让人揪心的场景:台风过后屋顶漏雨,却因差几百元买防水材料,维修只能一拖再拖;酷暑难耐,风扇坏了,独居老人只能苦等迟迟难来的修理……“这些事看着不大,但每一件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街坊们的生活,让人看着揪心。”袁美芝深有感触地说。

袁美芝走访社区居民,了解他们的需求

经过多渠道信息收集及实地走访,袁美芝找到了症结所在:一方面,社区帮困主要靠财政,申请流程复杂又漫长,远水解不了近渴;另一方面,街坊邻居、热心企业想捐钱出力帮一把,却苦于社区没有接收社会捐赠的“通道”,一腔热忱常常“卡在半路”。这不仅让急需的帮助“慢半拍”,也让邻里间守望互助的温情“使不上劲”。

在走访过程中,袁美芝了解到社区治理的难题

“光靠财政不够,得让社会的爱心有地方落脚,帮到最需要的人。”袁美芝深感解决此问题迫在眉睫。起初她设想成立社区基金会,但调研发现需200万元注册资金,门槛实在太高。经过反复琢磨,她提出了一种更接地气的模式——依托石龙慈善会设立社区公益基金。2023年,她带着满满的街坊心声,在石龙镇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郑重提出了成立社区公益基金的提案。

这个模式的运作流程简单高效:有捐赠意向的热心人士向社区提交捐赠申请后,将资金转入石龙慈善会专项账户;慈善会审核社区提交的公益项目符合规定后,即可完成审批并下拨资金,常规情况5个工作日内到账,如有紧急需求1天就能到账。既实现了“家门口”的筹资、管理与服务,又依托石龙慈善会这个平台,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得透明、规范。

袁美芝向社区探讨设立社区公益基金的可行性

这个破解基层“微需求”难解决的创新模式虽已提出,但苦于东莞地区并无学习及借鉴的先例,因此石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提案提出后,石龙镇人大办高度重视,迅速牵头组织袁美芝等代表及相关部门、社区有关人员奔赴广深及省内外先进地区“取经”。石龙慈善会更是鼎力支持,在政策解读、筹备指导上提供关键支撑。中山东、中山西、兴龙三个社区也积极响应,主动探索实践,深入居民中倾听需求,广泛发动街坊邻居、热心企业参与,为基金的筹备积累了沉甸甸的经验和最初的“爱心种子”。

镇相关部门及袁美芝到先进地区开展调研

经过近两年的精心准备,2024年12月底,东莞首个社区公益基金在石龙诞生,为社区治理注入源头活水。“基金的初心,就是‘汇聚八方暖流、办好社区小事、解决身边难题’,”石龙慈善会秘书长霍嘉雯这样阐释,“它通过‘众人拾柴’解‘众人之忧’,协助社区管好用好汇聚起来的社会爱心,撬动更多专业力量来服务社区,让街坊邻里的大小烦心事有人惦记、有钱解决、有章可循,实现慈善资源的‘精准滴灌’。”与此同时,石龙慈善会对资金使用全程监督,还为捐赠企业开具可享受公益性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发票,进一步激发了社会捐赠的积极性。

社区公益基金正式启动

精准响应需求

“小微”民生事有了“快车道”

在社区日常的烟火气里,居民们的公益需求既多元又具体。兴龙社区党委书记霍锦添介绍,“独居老人盼着有人上门理发、修家电、量血压,家里也需要适老化改造;有孩子的家庭操心性教育、心理健康;年轻人想学技能、发展爱好、找份好工作;特殊困难家庭则离不开物资帮扶和心理安慰。此外,社区公共设施升级,像充电桩安装、文化墙美化、噪声治理等也备受关注。”

社区居民多元的公益需求

过去,满足这些需求主要靠财政资金,从申请到获批,快则两三个月,慢则半年以上,社区服务常常跟不上。像帮助独居老人修小家电这种“芝麻绿豆”的事,常常陷入“没人管、没钱办”的窘境。虽然社区有“志愿集市”“时间银行”等项目,但力量比较分散,难以形成持久的帮扶合力。

现在,有了社区公益基金,小微需求的响应一下子有了“快车道”。社区通过走访、居民反映发现需求后,向基金申请资金,就能精准帮扶到真正需要的人。以中山西社区为例,该社区了解到两户困难归侨家中的电气线路老化严重,部分线路裸露,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社区通过基金立即启动应急维修程序,联系专业电工团队进行全面适老化改造,仅用两周时间就彻底消除了隐患。“基金专门为小微需求和紧急项目开设‘绿色通道’,审批拨款通常一周内完成,大幅提升了响应效率。”中山西社区党委委员叶转章说道。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前

改造后

基金的使用范围广泛,涵盖社区的救助与帮扶服务、资助公益项目、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公共事业资助、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等。自成立以来,基金发挥资源整合、精准服务的优势,聚焦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了一系列公益项目在各社区落地:中山东社区利用热心人士的捐款开展植树活动,美化了社区环境;中山西社区通过基金为特殊人群提供物质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兴龙社区推出“银龄清风计划”,在夏日为独居老人送去清凉,广受好评。

中山东社区利用社区公益基金开展植树活动

中山西社区通过基金为特殊人群提供物质支持

兴龙社区通过基金为独居老人送清凉

创新治理格局

共建共享激发社区新活力

社区公益基金不只是一个汇聚爱心的“钱袋子”,更成了连接邻里、共建家园的暖心纽带。它改变了社区过去“有心无力”收善款的尴尬,让每一份爱心都能精准落地,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社区运作的新格局。“基金怎么用,常常邀请居民一起商量、参与执行。这让大家感觉自己是社区的主人,更愿意出力了。”中山东社区党委委员梁志江发现,在基金项目落地过程中,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社区治理变得更民主、更有烟火气、更有人情味了。

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

更令人心头一暖的是,不少居民主动跑到社区询问:“我能做点什么志愿活动?”“我想捐点钱,怎么捐?”这种“人人关心社区事”的良好氛围正在悄然形成。基金设计10元、20元的“小额捐赠”机制,让居民、小店、企业都能轻松参与,慈善变成了“身边随手可为的温暖”。基金还能根据捐赠人意愿和社区需求,把关爱精准送到特定人群或领域。

而且,基金的运作全程“阳光透明”,让捐钱的人安心又暖心。“这基金好啊!我们的心意能很快送到需要的人手里,每一笔钱花在哪都清清楚楚公示出来,捐得放心。”捐赠者袁女士动情地说,并表示将发动更多人加入。截至目前,基金已收到来自企业、商家和街坊邻里的捐款约5万元,这份带着温度的涓涓细流还在不断汇聚,成为社区家园最坚实的后盾。

捐赠者向社区居民送温暖

为了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基金成立了管理委员会(由3个社区代表和2个石龙慈善会代表组成),每年至少开两次会,重大决定需高票通过。资金由石龙慈善会专项管理、独立核算,所有支出必须符合规定,确保专款专用、公开透明、非营利。项目方案和金额由管委会审定,执行过程受石龙慈善会监督,定期向捐赠人和石龙慈善会交出资金使用情况“明白账”。

石龙慈善会对项目方案及金额进行审查监督

社区公益基金,是石龙汇聚爱心的“蓄水池”,是回应社区需求的“贴心人”,更是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暖心引擎”。而社区居民身边那些“微不足道”的烦心事,也在基金的帮助下第一时间得到妥善解决,“人人行善、全民公益”的理念在越来越多的个体叙事中生动呈现。石龙在三年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求突破、重创新的工作态度,也让全镇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社区公益基金的持续运作和不断完善,越来越多市民群众、企业参与到基金运作中,社区凝聚力将不断增强,邻里互助、共建共享的氛围将愈发浓厚,真正推动社区从“管理”走向充满活力的“共治”。

从人大代表饱含温度的建言

到民生实事的暖心落地

石龙镇以社区公益基金为有力支点

成功撬动了丰富的社会资源

激活了基层治理的澎湃动能

为解决基层治理难题贡献了充满人情味的“石龙方案”

让群众一声声殷切的“呼唤”

最终化作了幸福家园里响亮的“掌声”

19

推荐
评论
  • 爱*的转折点

    0
    举报

    09-07

    石龙的公益基金,真是破局妙招,点赞👍

加载更多
1
取消 写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