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黔协作·莞爱铜行 | 从“菜篮子”到“菜盘子” 黔货出山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紧扣东西部产业协作机遇,创新践行 “东部企业+印江资源”“东部总部+印江基地”“东部市场+印江产品” 三维合作模式,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核心供应基地。如今,印江农特产品正乘着这股协作东风,在“黔货出山”的道路上跑出亮眼 “加速度”。
清晨的阳光刚洒向大地,位于印江自治县沙子坡镇天星村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里,已是一片忙碌景象。数十名身着工作服的工人穿梭在翠绿的辣椒垄间,指尖翻飞间,一串串鲜红饱满的辣椒被采摘下来,经过分拣、装箱等工序后,很快装满了一个个周转筐。这些新鲜的辣椒将搭乘冷链专车,一路南下直达粤港澳大湾区。
“从基地采收完成到送达东莞商超,全程冷链运输仅需16个小时,20个小时内就能端上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 贵州互立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悟颉的话语中,满是对这条 “鲜速通道” 的自信。
正是东西部产业协作的东风,为印江农产品插上了“飞越大山”的翅膀。以往,印江辣椒要经过多层中间商转运才能抵达沿海市场,不仅新鲜度打折扣,农户收益也被压缩。如今,辣椒从田间地头直接对接大湾区商超,中间环节的 “减法”,既最大程度保障了农产品的新鲜口感,又让产值实现了显著提升。
“我们贵州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好,山清水秀无污染。无论是辣椒、水果还是其他农产品,即便品种相同、种植方式一致,在口感和品质上都更胜一筹,这也是我们的产品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受欢迎的关键。” 朱悟颉指着田间长势喜人的辣椒介绍,今年基地种植的 “椒霸天下” 品种,亩产可达5000斤左右,市场价稳定在每斤5至7元,效益十分可观。
印江打造的粤港澳大湾区 “菜篮子” 生产基地,不仅让远方的大湾区市民吃上了健康美味的黔地农特产品,更在当地释放出强劲的 “富民效应”——既盘活了各村闲置的土地资源,又为村民搭建了就近务工的增收平台。
“我每天就在基地采辣椒,按斤算工钱,5角钱一斤。最多那天我采了 260多斤,三天下来采了近700斤,收入很实在!” 说起在基地务工的收获,柏果村村民吴廷彩脸上满是笑容,话语里满是满足。
据该 “菜篮子” 生产基地负责人杨万松介绍,近年来基地已成功流转天星、红木、竹元等村的400亩土地,让闲置土地变成了 “增收宝地”。仅去年一年,基地就带动当地群众务工超5000人次,累计发放务工工资约40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
从印江山间的 “菜篮子”,到粤港澳大湾区的 “菜盘子”,印江辣椒的 “出山记”,正是贵州 “黔货出山” 与东西部产业协作的生动缩影。随着冷链物流体系的持续完善、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印江正以特色农业为纽带,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加速奔跑。未来,将有更多带着 “黔味” 的优质农特产品走出大山、香飘大湾区,为两地产业协作与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赞
20
150035840
5小时前
哇,助力黔货出山,太棒啦👍
123ooo
5小时前
这协作真不错,让贵州好物更快进大湾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