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000!莞工首次上榜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8月15日,“2025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排名展示了全球领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学,中国内地共有222所大学上榜,其中广东有15所。东莞理工学院首次跻身进入榜单,位列中国内地高校174-195名,全球高校801-900名。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大学排名之一,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报道和大量引用。学校首次跻身榜单,彰显了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强劲实力,办学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是学校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重大成果之一。
近年来,学校立足“大湾区、大装置、大产业”独特优势,在多个领域持续发力,创造了地方高校超常规发展的“莞工模式”。
学科建设
学校至今已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工学、理学、经济学、法学及交叉学科等学科门类。2021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4年被纳入广东省新一轮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现有广东省重点学科6个、“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4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6个,形成了工科集聚度高、学科交叉融合度深、有力服务支撑产业科技创新的特色优势。
人才培养
东莞理工学院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近1600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共78名。扎实开展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奋楫计划”和双师双能提升“笃行计划”。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与华为、西门子等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共建10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获批2个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2015年以来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持续实现高端人才指标增量位于全省前列,拥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等全职外籍院士4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57人,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等省级人才37人。先后实现东莞市在国家级人才项目(计划)自主培育上“零的突破”,城市安全防灾应急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科研
2015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482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千万级项目20项,科研总经费约37.75亿元。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国家级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24项。
拥有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国内唯一面向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与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共建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与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建设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多物理谱仪,建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
2024年首次完成单项突破500万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首次完成单项突破500万元重大横向项目。教师首次以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36位学者入选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位学者入选2024年全球前0.05%顶尖科学家榜单。
国际化交流合作
国际化交流合作方面,构建覆盖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网络,现有6个创新中心和瑞士海外校区。学校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合作办学主体。设有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国际学院、国际联合研究生院等合作办学载体。
当前,学校聚焦“申博”“更大”关键任务,采取超常规发展举措,力争2026年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早日实现更名大学。学校拟申报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精准对接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防灾应急、“双碳”战略等国家重大需求,将有效填补产业急需技术缺口,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构建高层次人才蓄水池,显著提升大湾区在集成电路产业链安全、智慧城市韧性、绿色制造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为东莞及广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创新动力。
未来,学校将瞄准学科前沿及关键技术领域,坚持学科交叉汇聚,突出优势特色,聚焦应用领域,切实以更加厚实的硬实力担负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撑。
赞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