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从被“卡脖子”到全球供货,看东莞这家“材料界黑马”如何破局?

来源:文明横沥
确定取消订阅
  • 取消
  • 确定
黄佩玲 小编
2025-08-13 08:54:56
订阅

“一辆新能源汽车上,有数十个部件的材料来自我们公司。”广东伟的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伟的新材料”)董事长龙志雄的话语,透着科技创新的底气。这家扎根东莞横沥的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成功打破国外对关键高分子材料的垄断,成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等产业升级的“硬核支撑”。

“硬核材料”破垄断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让充电枪、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成了“香饽饽”,然而,这些设备的材料要求曾是一道“拦路虎”:充电接头、枪头需耐受高电压、大电流,绝缘、导热、阻燃性能缺一不可;充电桩长期暴露在外,抗低温、抗老化能力必须过硬。这些核心技术曾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价格居高不下。

伟的新材料用数年攻关,交出了两份亮眼“答卷”——无卤阻燃增强聚酰胺(TcPA)和硅氧烷PC,直接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无卤阻燃增强聚酰胺(TcPA)堪称“跨界高手”。这种以PA塑料为基体、引入无机陶瓷类粉体或纤维形成的复合材料,巧妙融合了陶瓷的无卤阻燃性、导热绝缘性与塑料的塑化加工性、柔韧强硬度。它有效解决了充电接头、电池接口易碳化的痛点,成为新能源充电接头、电池接头、储能接头的“优选材料”。

硅氧烷PC则是当之无愧的“耐候强者”。通过在PC塑胶材料中接入稳定性极强的硅元素,它具备了优异的低温延展性——即便在极寒环境下,性能保持率仍能维持在高水平,韧性保持率超80%;更能耐受10年以上的日晒雨淋,彻底弥补了普通PC材料在户外环境中“脆如玻璃”的短板,成为充电设备外壳、5G基站外壳的“理想搭档”。

“这两款材料此前一直被国外垄断。2018年我们的产品成熟后,不仅实现了国产替代,还倒逼国外产品降价。”龙志雄介绍,更重要的是,伟的新材料的产品性能实现了超越。比如硅氧烷PC的硅含量更高,稳定性更优,成为进口替代的首选方案。如今,公司拥有11条硅氧烷PC生产线,年产能达2.4万吨。

创立于2012年的伟的新材料,专注于高分子新材料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其主营产品涵盖硅氧烷PC及其复合材料、无卤阻燃增强(导热)系列PA、5G介电材料等一系列高性能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通信、轨道交通、智能LED照明等领域。凭借“GreatMat”品牌及多项权威认证,如今从比亚迪、吉利等车企的电池组件,到国家电网的储能设备,再到5G基站外壳,都能看到伟的新材料的“身影”,为我国新能源、新基建产业筑牢“材料根基”贡献一份力量。

“智”造引擎强动力

走进伟的新材料的研发大楼,40多台检验和试验设备正高速运转:从分子量IR元素、DSC及TGA分析,到机械物理性能测试,再到产业应用场景模拟,这里覆盖了高分子材料从基础特性到实际应用的全链条探索。研发团队日复一日挖掘着材料的“极限潜能”。

创新的底气,来自硬核的“人才引擎”。一支由6名材料专家领衔、30名材料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团队,常年扎根实验室,成功攻克了硅氧烷PC、TcPA等材料的核心技术,将“卡脖子”环节转变为“优势项”。

“研发人员占比超五成,每年研发投入稳定在营收的5%以上。”龙志雄给出的数字,彰显了企业对创新的执着。仅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近2000万元。这笔资金不仅用于现有产品的迭代升级,更着眼于未来产业的“材料密码”——从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到5G高频介电材料,再到航空航天用耐高温材料,研发团队的目光始终盯着“下一个风口”。

持续的投入结出硕果:硅氧烷PC量产后即应用于国家电网充电桩和柳州五菱充电枪项目,如今已批量供应比亚迪、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主流车企,用量稳步增长。TcPA系列的导热尼龙(PA)入选工信部重点新材料目录,并纳入“2018年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试点”拟补助项目;硅氧烷PC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则荣膺2023年“中国好技术”称号……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印证了企业“创新不止步”的坚定追求。

向“新”而行攀高峰

在伟的新材料的实验室里,一瓶看似普通的白色粉末,藏着企业“破局”的关键——这是自主研发的无卤阻燃助剂,曾是制约硅氧烷PC生产的“卡脖子”环节。“从上游核心助剂到下游应用场景,我们要把全链条的‘话语权’握在自己手里。”龙志雄的思路清晰而坚定:做新材料,绝不能只当“来料加工厂”,必须深耕产业链深处。

与其他材料企业不同,伟的新材料将创新链延伸至产业链最上游。“核心助剂受制于人,材料性能就会受限。”龙志雄举例,TcPA生产曾依赖进口无卤阻燃剂,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助剂,不仅降低了成本,更掌握了性能优化的主动权。

这种“上下游通吃”的布局,构筑了企业独特的竞争力。从上游核心助剂研发,到中游高性能复合材料生产,再到下游应用场景定制服务,实现全链条可控。目前,企业核心技术已获37项知识产权专利授权,核心产品通过CQC标志认证、UL认证等,入选工信部重点新材料库。同时,公司具备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配方的能力,成为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如今,伟的新材料年营业额稳定在3亿元左右,合作伙伴既包括比亚迪、广汽等头部车企,也有国家电网、华为等行业龙头,更涵盖欧普照明、飞利浦等国际品牌,让“中国新材料”的口碑持续打响。

“我们坚持‘三代产业’战略:稳定销售一代、推广成熟一代、研发储备一代。”站在新起点,龙志雄勾勒出企业的“创新地图”:在巩固新能源汽车、储能、5G领域优势的同时,正瞄准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全力研发聚酰亚胺(PI)、碳纤维复合材料(LFT)等“未来材料”,向着更高峰稳步攀登。

32

推荐
评论
  • 主妇婷婷

    0
    举报

    08-13

    这黑马的破局之路,太精彩啦🤩

  • q天定q

    0
    举报

    08-13

    为我国的产业筑牢根基,必须支持💪

  • 把一切埋在心里

    0
    举报

    08-13

    从被卡到全球供货,厉害得不得了😜

  • 爱是否重来

    0
    举报

    08-13

    这东莞的材料界黑马真是太牛啦,点赞👍

加载更多
4
取消 写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