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如何当好家长’大家谈”精彩开讲

来源:东莞慧教育
确定取消订阅
  • 取消
  • 确定
李远方 小编
2025-07-09 09:49:24
订阅

暑假来临,孩子们迎来了更多自由时间,但手机如何使用与管理往往成为家庭的矛盾焦点。7月5日上午,由东莞市教育局主办的2025年“‘如何当好家长’大家谈”家庭教育活动第四期在厚街镇新塘小学热烈开讲。

本期活动邀请了广东省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城教育管理中心德育教研员文庆,厚街镇新塘小学德育副主任薛锦浩,厚街湖景中学初二学生家长曾洁玲以及媒体代表、东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叶纯,四位嘉宾围绕“智能时代的手机管理智慧”这一主题,为家长建言献策。

找准问题根源:孩子为什么离不开手机

文庆指出,孩子沉迷手机绝非简单的“不听话”或“贪玩”,其根源深植于儿童心理发展需求。一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他们强烈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手机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不受父母直接干预的空间。二是游戏通关、社交媒体点赞能即时给予孩子成就感,而学习等现实任务往往反馈周期长、挫败感强,孩子自然更依赖虚拟世界的正向反馈。三是手机已成为当代青少年社交的核心工具,线上社群、游戏战队为孩子提供了重要的同伴认同和归属感来源。“当家长采取强硬没收、严格监控等极端方式时,极易引发权力斗争,继而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培养孩子的四大信息素养

 让手机成为创造价值的工具

针对手机管理难题,文庆建议家长从培养孩子的信息素养入手,帮助孩子将网络转化为提升信息素养的工具。

文庆指出,智能时代孩子需要具备四大核心素养:

①信息甄别与批判思维

②计算思维

③负责任数字公民意识

④创新应用能力

“信息如空气般无处不在,家长应成为孩子的探索伙伴,与孩子一起查证信息,体验技术原理,此外还要支持孩子从娱乐消费转向创作表达。当孩子发现手机可以成为创造价值的工具时,自然不会仅仅沉迷于刷短视频和玩游戏。”文庆说道。

网络安全的三个“不”和三个“有”

薛锦浩从一线教师的角度,为即将到来的暑假提供了具体建议。他强调,暑假的意义不在于禁止手机,而在于让孩子发现现实世界比屏幕更有趣。

在网络安全方面,薛锦浩总结了“三不原则”:

▪不泄密——不泄露个人及家人信息,不添加陌生网友

▪不消费——不充值、不打赏、关闭免密支付

▪不传播——不传播伤害他人言论,遇到网络欺凌及时求助

对于暑假安排,他建议家长要做到“三个有”:

▪有体验——短途旅行、兴趣班等,用真实经历替代虚拟满足

▪有陪伴——亲友互动、亲子合作,让情感联结更紧密

▪有节奏——分段规划,逐步收心,避免假期综合征

“堵不如疏,手机管理是门艺术;怕不如教,数字素养才是铠甲。”薛锦浩提醒家长,与其简单粗暴地禁止,不如科学引导,培养孩子的数字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

营造正能量的家庭氛围

家长曾洁玲分享了自己家庭手机管理的实践心得。她发现女儿使用手机主要有三个方面:查阅资料学习、放松娱乐、社交沟通。“作为家长不要误以为孩子一拿起手机就是玩游戏,要深入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

曾洁玲通过与女儿平等商量,制定了手机使用协议书,既满足了孩子的自主权需求,又培养了责任感。在暑假安排上,她计划让女儿负责全家旅游的攻略制作,包括订酒店、安排行程、搜索当地美食,旅游结束后还要制作短视频分享给亲友。

“这些任务让女儿很有成就感,不仅满足了她的自主需求,也让她学会了时间统筹等能力。”曾洁玲建议家长要以身作则,营造正能量的家庭氛围,多安排劳动、运动、学习等有意义的活动,避免孩子因为无聊而过度依赖手机。

现场反响热烈,家长纷纷好评

活动在知东莞APP进行全程直播,吸引了众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现场家长对嘉宾的观点分享反响热烈,不少人表示找到了破解家庭手机管理难题的有效方法。

家长王女士表示:“以前我总是担心孩子沉迷手机,一看到她拿手机就紧张,经常因为收回手机的问题发生冲突。听了专家的分析才明白,孩子沉迷手机背后有自主感、归属感等深层心理需求。”

家长李先生也有同感:“原来手机可以成为提升孩子能力的工具!我一直把手机当作洪水猛兽,其实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专家提到的让孩子参与旅游攻略制作、短视频创作等想法很实用。”

还有家长现场询问如何制定家庭手机使用协议。曾洁玲建议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协议内容要具体可执行,比如明确使用时间段、使用场合、违约后果等,最重要的是要孩子参与制定过程,让他们有主人翁意识。

随着数字时代的深入发展,手机管理将是每个家庭长期面临的课题。正如嘉宾所言,关键不在于“管与不管”,而在于如何科学引导,让孩子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培养健康的数字生活习惯,真正让手机成为助力成长的好伙伴。

0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