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牛墩“门外汉”出手抢救,废墟中的老龙头“重出江湖”
四月初八(5月5日),望牛墩芙蓉沙村的起龙仪式传统而隆重。一座木质龙头昂首向天、双目如炬,引得人群赞叹:“这是当年旧会堂挖出来的老龙头,有20多年历史了,仍旧威风凛凛。”
▲右一:梁鸿顺
谁也想不到,这个重达70斤的“老龙头”曾多年躺在芙蓉沙村旧会堂的砖瓦堆里,被虫蛀得千疮百孔。而赋予它新生的,正是起龙仪式中“请龙头”队伍的一员梁鸿顺——一位痴迷龙舟文化的手艺人。
修复之路
从“门外汉”到“百事通”
梁鸿顺是十里八乡有名的“龙舟迷”,村里人都叫他“阿顺”。2020年夏天,他接到一通电话,说村里会堂翻新,施工队在砖渣堆中发现了一个被掩埋的老龙头。
“他们知道我喜欢收藏龙舟工艺品,就问我有没有兴趣。”从小在望牛墩长大的他,18岁就加入了村里的龙舟队,参加过无数场镇里、市里甚至省外的龙舟比赛。
▲在芙蓉沙会堂被发现的老龙头
那一次,当他拨开碎砖,抱起那个尘封多年的龙头时,一股使命感油然而生。龙头木质腐朽,虫蛀痕迹明显,部分轮廓已被磨损,但它依然是村里现存最古老的龙头之一。“当时正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很多传统活动转为线上,有些实物渐渐被遗忘。如果再没人管,它可能就彻底消失了。”阿顺说。
尽管有人建议保持原貌,但他坚持修复:“木头已经脆弱,不处理只会更快垮掉。”在征得村委会同意后,阿顺开始了他的“拯救计划”。
▲清理、打磨后的老龙头
“我完全是从零开始,第一次动手时,连上油的顺序都搞错了。”阿顺笑着回忆道。
修复龙头不是易事。阿顺并非专业匠人,只是因常年收藏龙舟工艺品,耳濡目染了一些技艺。没有专业工具,他就用最普通的木工刀具;没有经验,他就跑到附近船厂偷师学艺,从制船到修复龙头,每一道工序都认真学习。
修复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老龙头需要先风干半年,才能开始处理。阿顺需要耐心“照顾”老龙头,时刻关注木头的干燥程度。
▲梁鸿顺学习龙舟制作工艺
“最困难的是上漆的工序。”他回忆道,传统龙头的上漆讲究严格的顺序和技巧,他曾经因为步骤错误不得不全部重来。那段日子,他的工作室“芙蓉堂”里总是弥漫着胶水和油漆的味道,阿顺常常工作到深夜。
“从东莞、广州新塘到江西、浙江,我请教了无数师傅。”阿顺翻出手机里保存的视频,那是各地师傅发来的龙头制作过程。特别让他感动的是,很多素未谋面的老师傅,听说他要修复老龙头,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这就是龙舟人的精神,同舟共济。”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为龙头“点睛”。“整个龙头上好漆后,眼睛是最后一步。”聊到这里,阿顺稍显激动,声音微微发颤,“当黑色油漆点在龙眼上的那一刻,整个龙头突然就‘活’了,那种感觉……”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语,“就像看到一位沉睡多年的老友突然睁开了眼睛。”
修复是一步步探索的过程。老龙头从千疮百孔到重获新生,阿顺也从一名修复的“门外汉”变成了“百事通”。
传承之心
从“收藏迷”到“守艺人”
阿顺与龙舟工艺的结缘始于2018年,也是那个时候成立了个人工作室“芙蓉堂”,收藏一些手作匠人的龙舟作品。
因痴迷传统技艺,他跑遍东莞、浙江等地,收藏龙头、观摩雕刻,甚至请求师傅们拍摄制作过程。“我想知道一块木头怎么变成活灵活现的龙头。”这份执着带来的长期积累,让他在修复老龙头时多了几分底气。
如今,修复好的龙头被阿顺精心保管,村委会也计划将其作为文化纪念品展示。在他看来,龙舟不仅是比赛的工具,更是一方水土的象征:“不同地方的龙头都不一样,各具地方特色。龙头上的每一道纹路,都是老一辈手艺人的智慧。如果我们不好好保留和传承,后代可能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工艺了。”
如今的“芙蓉堂”已经从一个单纯的收藏室,变成了龙舟文化创意工作室。阿顺开始制作缩小版的龙舟模型、龙头工艺品等龙舟文创产品。
“传统需要创新才能走得下去、走得更远。”他指着一排造型各异的迷你龙头说,这些作品既保留传统龙头的精髓,又加入现代审美元素,深受年轻人喜爱,订单颇多。
在望牛墩这个岭南水乡,龙舟是流动的地方志,龙舟文化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这里河网密布,村民世代以水为生,龙舟竞渡既是数百年来的传统习俗,也是人民群众团结的纽带。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手工制作龙舟相关产品的匠人越来越少。阿顺的修复行动,恰是这种文化自觉的缩影。
“年轻人愿意学,老手艺才有希望。”得知老龙头的修复故事后,镇上不少老师傅都对阿顺赞许有加。
听到这话时,阿顺手里正在制作新的龙舟模型。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工作台上,木屑在光线中飞舞,仿佛有了生命。
而阿顺的愿望却很朴素:“希望更多人来关注这些逐渐消失的传统手艺,哪怕只是多看一眼。”
“龙舟精神就是永不言弃。”阿顺轻轻抚过龙头的胡须,如数家珍地展示着工作室里每一个藏品。他说,未来还想挑战修复更多被遗忘的龙舟老物件,学习更多龙舟制作技术,“让它们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阿顺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他用一双非专业的手,默默地守护那些珍贵的老手艺,让传统文化如同那重生的龙头一样,永远睁着明亮的眼睛,注视着未来。
在望牛墩,龙舟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而像阿顺这样的手艺人,正是这条文化长河中不可或缺的摆渡人,他们用双手连接过去与未来,让传统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赞
31
小eenet
05-11
门外汉也能创造奇迹,老龙头重出江湖啦😜!
schaden
05-11
这龙头真是太震撼了,必须给抢救者点赞👍!
每日娴晴
05-10
已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