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井到祠堂的“烟火路”!樟木头居民地头分肉共享“野炊宴”
清明节前后,樟木头部分村延续集体祭祖习俗,其中“太公分猪肉”是重要环节,该仪式在当地已不多见。4月12日,樟罗凹芝头居民小组热闹非凡,这一民俗活动再次上演,居民齐聚井头烹制家宴,共享家族温情与文化记忆。
01
三百年老井头 是家宴多年不变的“后厨”
当天一早,凹芝头居小组百年水井旁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居民小组长刘志斌带领族人磨刀、洗案、切肉、生火,为家宴做准备。
几个直径1米多的大铁锅一字排开,柴烟缭绕,水汽蒸腾。随着家宴推近,聚拢到井头帮忙的族人越来越多,男人负责切肉煮菜,妇女则帮忙洗洗刷刷。这口开凿于300多年前的水井,曾是该居民小组唯一的水源,如今仍是家宴的“核心厨房”。井水常年不断、水质清冽。
居民小组长刘志斌说:“大家每年都在井旁煮,煮好后在井旁分,一方面是方便取水洗刷,另一方面也蕴含着世代族人饮水思源的情谊。”
02
传统菜肴烹制讲究 子承父业延续技艺
家宴两道主菜是焖猪肉和客家鹅。“大概有300人聚餐,需要用到200多斤猪肉、20只鹅,煮焖猪肉的方法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每年都会露一手,也算是‘子承父业’了。”60余岁的刘建发和他父亲一样,擅长做客家菜,每次家宴,都是主掌勺人之一。
他介绍,焖猪肉的做法每个居民小组都有区别,凹芝头的客家焖猪肉在调味和火候上十分讲究。猪肉先用白糖、米酒腌制,再在大锅中炒至金黄,配以淡菜仔、八角、陈皮、老姜、蒜蓉豆豉酱调味,慢焖制入味软烂,出品肉色黄亮、质地柔软、汤汁油润,最后铺在煮好的咸菜和油豆腐上。鹅则要填入配菜,油炸再焖煮。
03
祠堂前的“野炊宴”:风俗不改 亲情弥坚
下午五点,菜陆续出锅,砍鹅声、摆盆声、吆喝声汇成凹芝头居民小组一年一度的盛宴主旋律。鞭炮一响,喊到名字的居民前来领肉到祠堂聚餐。宴席不设桌椅,居民们领到菜后纷纷聚拢到祠堂门前围坐在地上享用,自带凳子和米饭,这是一贯的风俗。
72岁村民刘大叔打记事起便参与这一活动。他介绍,在物资匮乏年代,清明吃上焖猪肉是难得的享受。如今生活富足,这一传统更显文化意义。“‘太公分猪肉’不仅是美食,更是亲情的纽带。
这场延续不断的家宴,以美食为媒,让族人在传统中寻根,在烟火气中守望亲情。凹芝头居民小组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客家文化的鲜活记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喝,但是我们还一直都坚守着这项传统,族人群策群力,大家做得开心,吃得开心,一起参与进来,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刘志斌说道。
赞
32
Eizzzz
04-16
赞👍
零晨12点
04-15
赞
春天的向往
04-15
真不错呀,传统习俗让人心里暖暖的🤗
山上杜鹃花
04-15
哇塞,这种共享温情的时刻太美好啦👍
leecy794
04-15
这画面简直太温馨啦,这就是咱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