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博物馆参加2024上海东方文博生态链融合创新论坛活动
中华文明是一条长河,源远流长,从未断绝,只有知道它从何处来,才能明白它将流向何处。没有哪个时代,比当下更需要“读懂中国”“对话世界”。大型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的热播,也再度为我们翻开了这本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传承的“活教材”。当“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科技致敬文明”、“有灵魂的文创”这些仰望星辰与初心前行的话语回响时,“新质生产力”刻不容缓,使命在肩。
12月21日,2024文博生态链融合创新论坛暨东方文博国际传播中心(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市文来高中举行。全国博物馆、文博相关服务企业、上海教育界等60多家单位参会。大家与会共商博物馆火热的当下需要“冷思考”,守正创新,变革融合,特别是博物馆与传播实现“两翼齐飞”,才能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在主题演讲及文教演讲环节当中,河南博物院、殷墟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云冈研究院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中心等多家文博单位、教育机构的代表围绕博物馆创新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交流发言。
东莞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杨畦代表东莞市博物馆参加本次活动,在文教演讲环节,以“家校社一体化育人模式”为主题,分享了东莞文教的深度研究和实践,探讨博物馆教育功能在家校社一体化育人模式中的挖掘与展望。
莞博依据专业标准对教育活动进行考核,以促进教育人员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把教育人员按目标观众而非教育活动进行分工以拓展教育深度;在家校社一体化育人模式中,以校方和家庭之需为己需以增进共融程度。
来自各地的博物馆、文化机构以及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莞博“家校社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表示高度认可。
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表示,通过莞博文教结合模式的汇报看到了一份文博人的坚守,一份沉甸甸的赤子心。内容扎实,课程严谨,可以看出课程编排的站位和统筹高度,也能看出培养团队的用心程度,以及对文教事业的热爱。让自己又有了新的思考,就是如何从小及大,由浅入深,播撒一颗颗种子推进博物馆文教事业。
《莞城地方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配套手册、《当儿童遇见博物馆》互动任务卡、《Wa!考古》田野考古入门指南等东莞市博物馆教辅产品集中亮相,吸引各与会专家、嘉宾驻足讨论并给予高度评价。
《莞城地方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当儿童遇见博物馆》教育展览及观展手册
《考古发现东莞》教育展览及观展手册
《莞城地方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研发视角堪称佳作,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负责人梅寒娇表示。她认为,《课程》精妙融合跨学科知识,打破学科壁垒,为学生构建全面知识体系。与学校课程深度衔接,无缝融入教学日常,具极强实操性,而且每节课目标清晰,兼顾知识学习、价值观塑造、责任培养与技能掌握,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强烈推荐给文博与教育领域同仁,无论是开发研学课程,还是优化学校教学,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范例,助力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双新”(新课程新教材)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历史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冲破应试的思想桎梏,打开视野和思路。然而,面向普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历史教育,究竟该如何做好成绩与素养之间的平衡?上海闵行区历史科陈老师在莞博的教辅产品中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让文博元素成为日常历史教学的优秀辅助资源,东莞博物馆为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立足中学历史教材,依托于东莞乡土史资源,创设了“古代东莞”、“历史课本中的国宝”等教辅展览,既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又贴心地为历史教师标记注释,方便教学使用;结合不同年龄段孩童的身心特点,编写了“当儿童遇到博物馆”、“考古发现东莞”等主题课程,弥补历史课堂有限时间发挥不了的素养功能,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助推“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
当下,文博已成热门,历史教师应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让我们携手文博共同传递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让学校教育成为文博社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掘学生的潜在素养,完善综合素质,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