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精气神 | 石排,一座小镇的红石印记!
在东莞的版图上
石排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这座充满故事的小镇
其名字的由来
深深镌刻着红石文化的印记
让我们得以窥见其背后坚韧不拔
开拓创新的精神脉络

01
红石之名,岁月留痕
石排名字的由来
流传着两种颇具传奇色彩的说法
但都离不开燕岭红石山上的红石

一种说法源于燕岭的地貌特征。燕岭历经历代人工采石,形成了石壁林立、奇峰峻峭的奇特景象,远远望去,石脉成排,“石排”之名由此而来。


另一种说法则与红石的运输紧密相连。开采好的红石整齐排列于东江河边,成百上千的竹排、木排在江上穿梭运输,"石排"这一称谓便在这壮观景象中诞生。
02
红石元素,点亮现代城市
行走在石排的大街小巷
祠堂、庙宇、石雕、古井……
红砂岩的使用随处可见
石排无疑是一座红石之城
红石文化深深融入石排的城市肌理
城市标识中的红石基因
石排城市形象标识以红石红和东江蓝为主色调,三个红石矩阵分别代表着"城、家、和"的红石文化,既象征着千年红石文化传承,又体现了石排人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城市建设中的红石印记
漫步石排,红石元素已深深融入城市肌理——科创公园的红石长廊,把文化装进绿意里;湿地公园的红石假山,成了市民打卡的小景致;横山循环岛的红石转盘、潮玩公园劳拉的红石底座,让红石与潮流撞个满怀。而备受青睐的网红桥,以其独特的"石排红"主色调,宛如一条红色丝带飘扬在东江之畔,成为红石文化的现代表达。


在塘尾村古建筑群中,268座古民居、21座祠堂、19座书室的门框、窗框、墙基和古井井沿处处可见红石身影,无声见证着这份文化基因在石排的深厚积淀与时代传承。红石山公园则以生态为底色,将古采石场遗址与现代景观相融合,让市民在漫步中感受红石文化的传承与新生。
03
红石文化,薪火相传
红石的故事
还在以新方式延续


文字里的红石
《石排镇志》《碧水丹崖》《石头记》等刊物,不仅记录了燕岭古采石场的千年开采史、红石与东莞明清建筑的深厚渊源,更收录了石排人对红石文化的情感共鸣与当代思考。这些书页里的文字和图片,像一座 “纸上红石博物馆”,既让本土居民能重拾童年与红石相关的记忆碎片,也让外来游客透过文字读懂石排与红石的千年羁绊,让红石故事在纸墨间稳稳传承。


课堂里的红石
石排中心小学的潮玩学堂,学生们以红石为灵感设计出潮玩 IP《坦坦》—— 红石山为原型,红发带藏热情,脸上五彩光环象征科学教育的力量,一举拿下东莞市创客嘉年华 “文创展示” 小学组一等奖!
从粘土手工课到 IP 设计,红石文化成了孩子们眼里的 “潮流符号”。
04
红石精神,历久弥新
从古采石场到现代城市
从传统建筑到潮玩IP
红石文化在石排焕发着时代光彩


这抹红石红,不仅彰显着石排蓬勃发展的经济实力——产业基础扎实、潮玩产业异军突起,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红石山古采石场等独特历史资源诉说千年故事;如今更化作时尚活力新城的亮丽底色,在“两区”建设与潮玩融入乡村的实践中,见证着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展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动人画卷。

人与石,相互滋养
石与城,交相辉映
城与人,共生共荣
石排
正以独特的红石文化为依托
书写着精神传承的新篇章
继续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
以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
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
赞
31
听电台看电视
10-31
👍
冰淇淋'
10-31
这座小镇的红石印记,彰显了人们的坚韧与创新,太棒啦!🌟
levisgz
10-31
石排的红石精神,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