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百万英才汇南粤·产业篇⑰|东莞人工智能产业:竞逐“AI之城”,开启“飞行模式”

来源:东莞+、东莞广播电视台综合
确定取消订阅
  • 取消
  • 确定
谭晚兰 小编
2025-04-16 16:38:46
订阅

编前语:

从浙出发,进莞精彩!4月19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杭州站)将在杭州举行。届时,东莞将有超200家用人单位带上超8000个就业岗位来到杭州西子湖畔,开启双城人才资源互通的崭新篇章。

东莞广播电视台推出“百万英才汇南粤”产业篇系列报道,生动展示东莞“8+8+4”产业特色和亮点,邀请更多人才奔赴这场跨越珠江与钱塘江的春日之约。

全国每三台工业机器人中,就有一台出自广东。

在工业机器人产业领域,广东一路领跑,以“七剑客”为代表的广东企业,正重新定义制造的内涵。“广东机器人七剑客”的强势崛起,更是将东莞工业机器人产业推至聚光灯下。作为制造业的重镇,东莞亮出“底牌”——机器人制造重点企业208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遍布全市,仅松山湖便聚集超500家链条企业,初步构建起涵盖智能终端、工业模型、机器人、计算机视觉等较多门类的产业布局。2024年,东莞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1.7%,占全国4.11%、全省9.27%。

如今,这座国际制造名城已开启“飞行模式”,以智能化转型为引擎,向全球展示其从传统制造迈向高端智造的华丽转身。

“引雁”破局 当世界工厂遇上AI

“引雁”,即吸引外部创新资源,为东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这场以AI为主角的产业突围战中,东莞有着“世界工厂”的智造哲学。

22万家工业企业,其中包括1.4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超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使得东莞成为人工智能场景落地的绝佳练兵场。

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东莞开启了双轮驱动。在2025年初,东莞发布“一号文”,提出构建“1+1+N”算力供给体系,建设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统筹调度市内外N个智算资源等,支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确保这一政策落地,东莞投入超30亿元财政资金、设立50亿元人工智能子基金群,并推出算力券、模型券等创新工具,最高支持额度达5000万元,形成对头部企业的强吸引力。

针对共性关键需求发力,东莞联合华为云构建了全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提供算力资源、开放模型、AI工程化能力三类服务,面向城市公共服务与产业需要,为制造业企业打造“开箱即用”的模型服务。

在招商引资上,东莞不断推动项目落地,形成“技术+算力+场景”的磁吸效应。华为云与东莞共建全国首个面向制造业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OPPO全球算力中心落户滨海湾新区,百度智能云产业基地进驻水乡经济区。不仅如此,东莞还成功吸引了雷赛智能等一批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落户。这些企业涵盖了智能算力硬件、智能产品、大模型应用等多个细分领域,为东莞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系列举措的背后,是东莞布局“AI之城”的勃勃雄心——从政策发力,大幅降低了大模型应用的门槛,提高了制造业企业及其服务伙伴的积极性,让更多企业享受到技术的红利。

“育雁”成势 AI产业链莞企显露“硬功夫”

“育雁”,即培育本地企业,让莞企在AI产业链中崭露头角,形成强大的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在万亿级工业底盘上,东莞以“制造场景”为切口,率先构建差异化优势,不少莞企已开始“探路”并初见成效。

在拓斯达研发实验室,智能双臂机器人正在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控制平台的控制下精准作业。该控制平台不仅可以连接工业机器人躯体和AI大模型,实时传输并执行指令,从而控制机械臂,提升自主决策和操作能力。还通过构建数据采集平台,以高精度、低延迟的方式实现多模态数据采集与AI训练闭环,实现高精度工业数据实时同步与模型迭代,为机器学习算法的持续优化提供高质量的“燃料”。

作为“广东机器人七剑客”之一,拓斯达聚焦工业机器人、注塑机、数控机床三大产品,也是国内少有的实现全线覆盖的机器人企业。据悉,2025年,企业智能设备总部基地投产后,生产效率预计提升30%。

拓斯达是如何为工业机器人装上“小脑和脊柱”,让机器人实现从“能干活”变得“会干活”呢?据拓斯达战略发展部经理王琪介绍,公司基于云-边-端协同架构开发了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控制平台,提供了丰富的API接口,支持AI大模型调用生成控制指令,实现自然语言指令到机器人动作的端到端转化。“通过AI大模型(大脑)与拓斯达的控制平台(小脑)相结合,融入机器人(躯干)或者解决方案,再去赋能应用场景,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走向真实物理世界的步伐。”

随着与更多AI大模型厂商合作的深入,以及具身智能相关子公司的成立,拓斯达正在全面加速拥抱具身智能时代。“目前工厂里大部分的员工是坐在产线上工作的,所以我们正在研究通过AI赋能双臂机器人,先定义好上肢的能力。”

以“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拓斯达正不断支持着许多家企业的智能化升级。“以某玩具行业的案例为例,我们曾为客户提供创意积木拼装工作站,集成AI图像生成大模型,可生成全新个性化积木图纸,大幅提高产品创意性。”王琪说。

除了拓斯达,还有许多莞企正吹响AI集结号:模德宝在智慧工厂探索AI,领衔全产业链降本增效;东阳光药业接入DeepSeek,借助AI为药物创新研发提速;明惠电子装上“AI之眼”,让产品质检跑出“加速度”……

人工智能,正把东莞的科创基石越夯越实。

“雁阵”领航 构建产业集群与协同网络

人工智能不是“造盆景”,而是要“育森林”。瞄准“人工智能+”,东莞正在积极做“+”法。

俯瞰东莞,区域分工路线逐渐清晰。松山湖在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集聚云鲸智能、李群自动化、固高科技等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致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滨海湾打造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数据服务于一体的人工智能新区,水乡在智慧工厂等领域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形成差异化分工的“AI三角”格局。

此时,一条横贯大湾区、由深莞惠共建的珠江口东岸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带正在崛起,深圳提供算法与金融支持,东莞专注制造落地,惠州补充能源保障,三地共享超2000家企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科技“苗圃”千木萌发,创新“森林”才能拔节生长。如今,一场由人才驱动的人工智能实验,正从“头雁振翅”走向“雁阵齐飞”,东莞智媒AI产业赋能基地与高校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并通过“AI特训营”提升企业从业者技能;松山湖、水乡经济区布局多个AI主题产业园,形成“孵化-中试-量产”全链条载体,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在科技金融上,东莞设立50亿元人工智能子基金群,采取“母子基金+直投”模式,重点投向AI算力硬件、大模型应用、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培育耐心资本。此前,已落地的前海方舟(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达10亿元,聚焦人工智能和新型智能终端方向,实现了产业与资本在滨海湾的“双向奔赴”。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东莞认定人工智能这个“华山一条路”,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一起发力,逐步打通人工智能与行业转型、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这无疑是合乎东莞这座城市特质的,也是东莞培育创新“雁阵”的现实路径。

从“引雁”破局的战略布局,到“育雁”成势的企业深耕,再到“雁阵”领航的生态构建,东莞的“飞行模式”,不仅是技术革新的冲锋号,更是城市发展逻辑的深度重构。在这片智造沃土上,政策红利、生态赋能与产业集群共振,每一次振翅都书写着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东莞样本”。

32

推荐
评论
  • 我已熟悉黑夜

    0
    举报

    04-17

    看好东莞,相信它能打造出 AI 新辉煌🤗!

  • luoyg221

    0
    举报

    04-17

    东莞在 AI 领域这么牛,真是让人惊喜😃!

  • 去痛片的

    0
    举报

    04-17

    东莞加油呀,AI 之路定能一路狂飙😜!

加载更多
3
取消 写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