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方搭建起线上视频直播与图片直播双通道,专业的直播团队与高清设备全方位捕捉赛事精彩瞬间,直播期间累计吸引超35万人次在线观看决赛盛况。早在当日上午,高中组决赛便吸引了大量观众,直播观看量达65万人次。经统计,全天赛事直播观看人次总计超100万。
打开知东莞APP、东莞阳光网视频号均可查看决赛回放哦!决赛现场,教育工作者群体形成独特风景。“报名是为了亲自体验后给学生讲解比赛规则,身体力行去动员学生积极锻炼表达能力。”茶山第三小学教师陈泳仪的备赛故事折射出了一名教育者的初心。在虎门外语学校教师周晚霞眼中,参赛是教育者的必修课:“当我们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拥抱变化时,自己更要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教育者的示范效应不仅体现在教师身上,也体现在深度参与大赛的家长身上。在决赛现场,带着双胞胎儿子候场的刘莎莎是众多选手里一个独特的存在。据了解,今年她不仅自己参加了比赛,也帮两个儿子报名了,虽然孩子止步于复赛,但母子三人一起为比赛付出努力的这个过程以及体验让她觉得很有意义,她对记者分享道,“想给孩子树立榜样,所以我进决赛后把他俩也带来了,当他们看着我站在台上时,这比任何说教都管用。”主题演讲环节成为跨领域思想的秀场,选手们各抒己见,上演了一场思想碰撞盛宴。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邹群英结合年处理400+案件的职业体验引导观众理性思考“人机共生”的社会议题,她的观点坚定而明确,“AI处理证据链的效率可以成为法官的工具,但永远无法替代法官凝视当事人。”在即兴问答环节,这种将司法实践与科技伦理结合的人文洞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面对评委提出的“AI机器人伤人责任归属”问题,她引用了蒂姆·库克的警示“真正危险的并不是电脑变得像人,而是人变得像机器。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并要尽力为技术制定规则。”这番论述赢得了在场观众和评委的频频点赞。作为广州市艺术学校的英语教师,陈凯乾带着丰富的赛事经验站上了东莞市英语口语大赛的舞台,并收获了全新的竞技体验。谈及赛事亮点,他直言AI主题的设置是最大突破:“以前参加的比赛多围绕传统议题,但这次的AI主题极具时代张力,既需要技术认知,又离不开人文反思,这种辩证性让比赛超越了语言竞技本身。”语言竞技场,最直观的就是独特观点输出。东莞市外事局资深翻译柳楯建议:“选手应跳出框架思考,大胆表达独特见解。演讲的使命是说服观众,而非一味迎合。”
在东莞的各行各业中,AI的应用正不断深入,推动着城市向前发展。来自东莞市税务局的郑晓婷选手分享道:“在日常征纳工作里,AI应用十分关键。纳税人咨询的问题涉及税收征管、优惠政策等多方面,且政策更新频繁。我们借助AI知识库,可以精准识别问题,快速匹配政策法规,辅助税务人员高效回应咨询,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与质量。”这体现了AI在政务服务领域提升效率、优化服务的重要作用,与东莞在多领域积极探索AI应用,以科技赋能产业、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思路相契合。晋级总决赛的六强名单,恰似东莞产业结构的微缩图景:既有来自司法系统的邹群英、教育战线的周晚霞等老师,也有深耕智能制造领域的刘莎莎、高校学生黄慧茵等。这种跨领域晋级格局,暗合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发展特色。
为了深度融合AI主题,主办方携手东莞中科智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此次大赛中创新应用了数字人互动屏,通过提供数字服务、AI交互等让选手沉浸式感受大赛带来的AI魅力。作为本次英语口语大赛的技术支持单位,中科智汇正致力于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其数字人互动系统在收集学习数据的同时,也在通过用户反馈优化算法,这种“技术迭代—场景适配—体验升级”的闭环,正在重塑教育资源的分配逻辑。据了解,该公司目前已与22所学校达成合作,月均万次互动量印证了技术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值得一提的是,在与“洋洋子”数字人互动的过程中,屏幕里可爱爆棚的动漫形象“艾米”也狠狠吸引了一波粉。“艾米”是主办方精心根据赛事打造的形象IP,它全程陪伴选手参赛,形象可爱,贴心陪伴为紧张赛事增添不少温暖。
当决赛的聚光灯渐暗,数字人“洋洋子”仍在与选手们讨论着“AI与人类的关系”。这个持续整个赛程的追问,恰是赛事留给城市的思考题。从教育者的示范到产业人的探索,从司法实践的思辨到青年学子的畅想,这场比赛早已超越语言竞技的范畴,成为观察东莞“科技人文主义”的最佳切片。在这里,技术进步从未偏离“以人为本”的核心,创新活力始终与人文温度同频共振。5月中旬,这场关于“AI时代的我们”的对话将继续上演。当6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选手再次站上舞台,他们即将诠释的,不仅是英语口语的高水平PK,更是一座城市在技术浪潮中坚守的人文底色的生动展示。这或许正是东莞市英语口语大赛持续十五年的终极意义。
记者 | 田竹娟
摄影|李孔胜 苏胤童
编辑 | 田竹娟 苏胤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