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古镇新梦·青年领航|传统非遗如何快速“破圈”?石龙这个“95后”有一套

来源:宜居石龙
确定取消订阅
  • 取消
  • 确定
苏晓敏 小编
2025-01-12 09:10:14
订阅

如何让年轻一代关注和了解非遗?如何让传统非遗绽放出新潮魅力?近年来,非遗活化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石龙,孕育出一大批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古镇千年的记忆与智慧,亟待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如今,石龙越来越多有志青年主动加入到非遗传承和传播的队伍中来,成为非遗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生力量。那么,当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与古老技艺相互碰撞时,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石龙这位“95后”青年梁家聪给出了答案。他通过将非遗与文创产品开发结合,开展各类非遗创新性活动,促使传统非遗快速“破圈”并与当下潮流相融合,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无限生机。

01

从困惑到接纳

理解非遗的意义和内涵

“今粤中脾媵,多着红皮木屐。士大夫皆尚屐。沐浴乘凉时,散足着之……东莞尚绣花屐,以轻为贵。”从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的记载中可以看到,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作为一项历史悠久、富有岭南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曾在东莞这片土地上广泛流传,尤其在石龙更是声名远扬。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石龙木屐行业极为兴盛,在中山路一带经营木屐的店铺多达数十家。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东莞从事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的工匠仅剩梁锦泉一人。在梁锦泉的儿子梁家聪眼里,父亲所从事的这一行,早已不仅仅是赖以谋生的行当,更是一份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责任。

△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传承人梁锦泉

1984年,梁锦泉加入木屐社当学徒,仅一两年便掌握了木屐描花的技艺。木屐社解散后,他便在家中继续制作木屐,并不断钻研提升工艺。到了20世纪90年代,梁锦泉制作的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凭借精巧的外形、鲜艳丰富的图案以及过硬的质量,深受商家和百姓喜爱。

千禧年之后,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橡胶拖鞋迅速普及,传统木屐渐渐失去竞争优势。不仅如此,愿意继承这门手艺的人也寥寥无几,梁锦泉的家庭作坊,也因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前途一片迷茫。但即便如此,梁锦泉依然咬着牙,坚守在这条充满荆棘的传承之路上。直到2010年4月,梁锦泉成为东莞第一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年5月,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被认定为东莞市第二批非遗代表性项目,这门技艺才迎来了曙光。出于对传承使命的担当,梁锦泉守护这门技艺的决心愈发坚定。

梁锦泉投身这一行业已有四十多年,制作木屐不仅仅只是工作,而早已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最初的手艺人,逐渐转变为如今的守艺人,他日复一日,用心打造每一双木屐,只为让木屐文化能够被更多人了解。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均不断取得新成效。2022年,石龙提出打造“东莞非遗第一街”的构想,将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汇聚在中山路进行集中展示。借此机会,梁锦泉的作坊从偏僻的内街小巷迁至中山路临街店面,为红漆描花传统木屐提供了更好的展示和宣传平台。

然而,从以往按订单制作木屐的家庭作坊模式,转变为需要兼顾销售和运营的商家角色,这对梁锦泉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梁家聪看见父亲为此苦恼不已,考虑到店铺陈列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加之自己所学专业或许能为木屐的推广发挥作用,梁家聪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毅然辞去广州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中帮助父亲。原本只是想着临时帮衬一下,之后再另谋出路,可没想到,这一帮,就是整整三年。

“以前从未想过会传承这项技艺,如今走到这一步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梁家聪自幼便与木屐相伴成长,虽见证了木屐的辉煌时期,却也深切体会到因木屐衰落导致的家庭经济困境。梁家聪坦言,木屐曾在他的童年留下深刻的印记。“小时候不明白木屐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每当同学或朋友问起家里的营生,我都会觉得十分尴尬,怎么也想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执着于做这种利润微薄、还不受欢迎的‘拖鞋’。”梁家聪回忆道。但正是这段成长经历,让他与木屐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间倒回到2016年,梁家聪前往广州读大学。在参观岭南印象园、永庆坊时,当他看到各地优秀非遗代表性项目时,内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瞬间被点燃。他深刻感受到,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化瑰宝,在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坚守与传承下,依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当他看到这些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当代审美,重新走进现代生活时,他不禁联想到自家的木屐,开始真正理解非遗的意义和内涵。对于家中那传承多年的木屐制作非遗技艺,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向往之情,梁家聪将这种奇妙的感受形容为“血脉觉醒”。或许在此之前,他自己都未曾察觉到,木屐文化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深深地扎根于他的心中,而在这一刻,这份潜藏已久的情感终于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02

从传承到创新

以独特方式“焕新”非遗

回到石龙后,梁家聪便一头扎进木屐制作技艺的学习中。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自幼便深受熏陶的他,很快便掌握了这门传统手艺。过去,他只是在一旁默默看着父亲日复一日地重复打磨、画样、钉屐面等木屐制作工序;如今,他亲自投身其中,从精心挑选每一块木屐胚,到小心翼翼地为其涂上猪胶底,再到耐心细致地层层涂刷底漆与面漆,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他对精品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传统工艺的深深敬意。每当一双崭新的木屐在他手中诞生,那份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与自豪感,让他深刻领悟到这门技艺的非凡价值与意义。儿时对父亲坚守这份技艺的困惑,也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在非遗传承的漫漫长路上,他的信念愈发坚定,文化自信也在心底深深扎根。

大学期间,梁家聪频繁接触建模、摄影等技能,如今这些技能在木屐文创产品的设计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店里许多独具匠心的创新设计,都是他在电脑前精心雕琢的成果。2024年初,在梁家聪的精心策划下,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店完成了华丽升级,传统与潮流元素在这里实现了完美融合。如巨型的红漆描花传统木屐、用马赛克铺成的“跨火盆”、满是木屐知识的海报墙……

如今,梁家聪已全身心投入到店铺的运营与推广工作中,一心为传承和发展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贡献力量。这家由梁家父子携手经营的木屐店铺,一举成为石龙的“潮流新宠”,不仅吸引了香港保安局局长邓炳强,莞籍香港艺人袁咏仪、王祖蓝,女子斯诺克世界锦标赛冠军白雨露,女子斯诺克球坛“女皇”瑞恩·埃文斯,广东省曲协艺术顾问黄俊英等名人慕名而来探寻红漆描花传统木屐的魅力,更是获得了新华社、央视新闻等权威媒体的报道。每逢周末,店铺里的人流络绎不绝,成为了游客来石龙的热门“打卡”点。

△邓炳强(中)

△王祖蓝(中)

△白雨露(右3)、瑞恩·埃文斯(右4)

△黄俊英

△2024年2月,红漆描花传统木屐登上新华社

“作为东莞本土优秀的非遗项目,如何通过创新设计,让家里的木屐赢得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和认可呢?”这个问题时常萦绕在梁家聪的心头。为此,他全身心投入到产品设计与包装的创新工作中,创立了全新品牌“锦屐FahKek”。经过不断探索,他成功将大漆技艺融入木屐制作,以及在图案和样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实现新突破。

同时,为了贴合年轻大众的喜好,他陆续推出了小巧可爱的迷你木屐冰箱贴、印有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图案的红包、与奇香菜馆联名打造的特色钥匙扣《鸡屐复屐鸡》、和拾遗咖啡共创的“社区活乐游”咖啡等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与追捧。尤其是迷你木屐冰箱贴,其作为一款实用的小摆件,成功打消了游客对传统木屐“好看却不实用”的顾虑,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完美契合了现代社会的需求与审美。

除了在设计上创新,梁家聪还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木屐文化的传播。他广泛查阅大量有关木屐的文献资料,涵盖木屐的起源、发展历程、使用功能以及工艺制作原理等,并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同时,他借助抖音、视频号等热门平台,向大众科普木屐文化知识。

此外,他积极与社区、学校展开合作,开展木屐研学活动和体验课程,还踊跃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努力提升项目的曝光率和社会认知度。2024年,石龙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店荣登中国日报社新媒体“神奇探索局”;石龙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在2024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上荣获十佳典范奖。在梁家聪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研学团队、游客来到石龙探寻这项非遗的魅力,而这项技艺也从日渐细微变成新晋潮玩,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研学团队前来探寻红漆描花传统木屐的魅力

△梁家聪在2024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上分享了近年来对红漆描花传统木屐抢救和活化的思路及做法

在深入钻研木屐技艺的过程中,梁家聪深刻体会到手艺人的艰辛与不易,也感受到与其他手艺人之间的强烈共鸣。他希望同在中山路老街上的其他手艺人能得到更多关注,因此,他不仅积极与其他手艺人携手共创作品,还在店铺里展示他们的优秀作品,让游客在了解木屐的同时,也能知晓其他手艺人背后的精彩故事。

△店铺里展示了其他手艺人的优秀作品

近年来,梁家聪与三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共同打造了 “游阅石龙” 项目,积极投身于石龙的文化保育工作。在近期举办的 “骑楼活乐游” 活动中,梁家聪精心策划了寻花计划。他事先在中山路上的特色建筑物和 “老字号” 商家周边绘制了一百朵花。通过这种别出心裁的方式,游客不仅能够了解到石龙有人从事描花的技艺,当走进木屐店看到木屐时,还能产生更加强烈的共鸣。同时,游客在寻觅花朵的过程中,会发现老街上还有众多手艺人坚守着各自的技艺,从而使他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梁家聪满怀期待地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游客来到石龙能领略到老街上的历史文化与人文风情,让石龙的文化能够走出去。”

当前,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在梁家聪的创新推动下,正逐渐走向“年轻化”与“潮流化”;而梁家聪也在技艺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获得感,明确了更高的目标,积极回馈本土文化。非遗与青年在“最传统mix最潮流”的石龙镇开启了“双向奔赴”,为石龙镇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崭新活力。

随着石龙镇全力将中山路打造“东莞非遗第一街”,结合“非遗+研学”“非遗+品牌活动”“非遗+体验”“非遗+品牌宣传”等形式,正让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未来,石龙将进一步加强各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资料搜集和档案建设,多措并举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之路,切实增强非遗生命力和传承力,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传承中积极创新,让本土非遗“守得住”“活起来”,进一步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金字招牌。

4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